在劇場重現的《蠻牛傳奇》——談兒童文學的戲劇改編

文字: 謝鴻文
網站: 兒童節的派對

在劇場重現的《蠻牛傳奇》——談兒童文學的戲劇改編

文/謝鴻文

偶偶偶劇團去年十一月於臺北首演的兒童歌舞劇《蠻牛傳奇》,邀約我擔綱改編劇本。

《蠻牛傳奇》是根據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鍾隆《蠻牛的傳奇》改編,一九七一年由臺灣書店出版。改編文學作品首要面對的老生常談問題——是否忠於原著?這其實是我們應該積極打破,使其不存在,或說不用在意的問題。因為文學和戲劇表現形式本質不同,文學仰賴語言文字,戲劇則靠動作;例如原著中有寫到蠻牛和元富叔車禍後養傷的細節,還擔心自己沒辦法和明古處得好,哀求白影子再讓牠換主人;可是劇本中我做這樣的處理,省略養病的細節,直接切入蠻牛的靈性表現,讓牠有自省的動作。

換言之,文學轉換成戲劇呈現,「改編」一詞實已說明了「改」之必要性。編劇之改,牽涉了個人的閱讀詮釋理解,如果僅是抱守著所謂的「忠於原著」,那看原著就好,何需多此一舉改編。改編重要的是編劇能否掌握到原著的核心精神,或是尋找到母題和子題並陳,賦予它們要搬上舞台的意義;不過,我們也不能否認,在閱讀時有「誤讀」的可能,從讀者接受的角度而言這亦無可厚非,如同羅蘭.巴特(Ro1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概念,強化了讀者詮釋的自主權。

此次改編劇本,我保留在原著看到呈現先民樂天知命,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毅誠樸的精神外;更增加了一些新角色和情節,比方和明古同齡的少年,用他們可以去上學對比明古要幫家裡種田、照顧蠻牛心生的委屈;又如不安好心,總是覬覦蠻牛的怪怪牛肉麵店老闆娘……這些人與事的發生,希望可以讓原著沒寫到的舊時農村人際生活網絡面貌再豐富一些。

原著中蠻牛與元富叔、明古父子間的互動,諸多深刻動人的描寫多半保留,而一開始和劇團討論改編時就設定蠻牛會是以大型偶來演出,為突出劇場的效果,營造大與小的對比,所以我又增添創造一隻烏秋的角色,這隻烏秋總是陪在蠻牛身旁,有時會像個損友損牠,有時又像個益友傾聽牠吐露心聲。當烏秋站在牛背上,和樂融融的圖像,既傳達農村環境生態的靜好安逸,也顯露蠻牛不蠻的另一面,使這個角色的性格模樣、情感更具多變的層次。

凱薩琳.喬治(Kathleen George)《戲劇節奏》一書裡曾言:「每一部優秀的劇本都具有一種人物設置、啞劇和姿態的視覺性節奏。……一齣戲的視覺性因素在布景、視覺性象徵和人物設置(包括上場和下場)方面確實具有節奏——重複、變化和遞進,因為人物畢竟也是視覺性象徵。」這段話促使我們再思考,文學透過視覺上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再經由大腦運作情境想像;戲劇則是直接以立體視覺展演,演員的身體、舞台上的服裝、道具、佈景都是被直觀的對象,劇本寫作可以不用交代服裝、道具、佈景,但不能沒有畫面感。

戲劇節奏就像呼吸一樣,是一齣戲的生命力顯現。《蠻牛傳奇》這齣戲大部分是較抒情慢板的節奏,為了調節變化,所以依著春耕秋收四季更迭的概念,安排歌舞農隊表現農作的辛勞,以及豐收的喜悅歡愉景象。如臨其境的歡愉感受,也是我企圖喚起的一種鄉愁,希望早期農業社會那種人與人、與動物、與土地共生的單純美好、樂天知命,能夠持續保留在現代不消失。

◎刊於《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2015年3月1日

《蠻牛傳奇》5月起全國巡迴演出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oK4bYlG1GfyALc6dYgcyI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