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文化統計:觀眾如何得知演出訊息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文化部有一個文化統計網,其中有這樣那樣的統計數字,最荒謬的莫過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它每年如法炮製的推出,每年廢話連篇,無助於解決問題。

分析文創團體的家數、營業額、成長率、統計產值、分析現象與趨勢,但以表演藝術而言,它承認自己不夠精準而有其侷限性,原因在於它所根據的是各團自行決定的報稅項目,與實際的營業項目是有落差的。用它自己文謅謅的話來說,就是:

本年報之廠商家數係以財政統計資料為準,廠商之產業類別歸屬為個別廠商申報稅務時自行決定,因此本年報統計數據未經廠商實際營業項目進行校正,在產業統計解讀上有其侷限性。(摘2014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

換言之,官方弄了半天,弄出一份不夠精準的報告,而使得任何根據它所做的分析與判斷,有所失準。這就好比中央氣象局的天氣預測資料本身有誤,就算交給再神的氣象專家,得出的結論都是豬頭,把下雨當晴天。

在公民意識抬頭下,文化部不應再因循苟且,必須翻轉這種假的文化統計。如果文化統計不只是一堆交差了事的數字,那麼它除了應如實地反映問題,更應做為產、官、學界認識問題、改善現狀的重要參考。舉例而言,一個文創團隊的負責人在看完文化統計,至少要掌握其行業的脈絡與重點,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而得以精進。

官方的文化統計既然如此看重產值,應知文創團體普遍面臨的經濟壓力。以表演藝術而言,主要收入在於政府補助、企業贊助、票房、週邊產品的販售等。在政府補助杯水車薪、企業贊助意興闌珊之下,表演團隊著力最深之處,莫過於經營觀眾,致力於票房極大化。但,觀眾在哪、觀眾如何獲知演出訊息、觀眾如何決定購票與否,往往仰賴於表演團隊自身去摸索、去探路、去問有經驗的前輩友人。對此,政府的藝文平台成效不彰,友團又基於商業機密而吝於分享,於是,每個團隊始終各自在單打獨鬥,辛苦的摸石過河、累積經驗。

在此提出背包客劇團的一個具體個案,供作參考。有觀眾才有票房,有票房才能增進營業額,使團隊存活、永續,那就攤開觀眾意見調查表,聽聽觀眾的心聲,並做出統計、歸納幾點經驗,希望大家都把力氣花在對的地方。

背包客劇團2014一個人的旅行》:觀眾如何得知演出訊息 

勾選項目

百分比

備註

兩廳院

29%

含月刊、售票系統

親朋好友

19%  

劇團臉書粉絲專頁

12%  

網宣平台

12%

Citytalk、藝遊網、PTT戲劇版、藝文費斯簿四站

DM 8%

本次演出未印海報

劇團部落格

6%  

平面媒體(報紙)

3%

聯合報、捷運報

EDM 1.5%

共出三份edm

文化快遞

1.5%  
ibon 1%  

其他(未附說明)

7%

含自由行陸客

總計

100%  

資料出處:背包客劇團〈觀眾意見調查表〉 

根據上表,分析如下:

1.     兩廳院的實力不容忽視。其售票網站、定期出版的月刊,曝光度高,應善加利用。

2.     親友團仍為票房主力。拉住親朋好友、朋友的朋友等,就有一定比例的基本盤,而這一塊向來是忠誠度最高的──如果關係穩定、沒有鬧翻的話。

3.     網宣勝過紙本。網宣平台主要包Citytalk、藝遊網、PTT戲劇版、藝文費斯簿四個網站;相較於報紙、DM,網路的宣傳力道更強大。所以,DM的份數須視情況做好控管,不要濫印,而海報在本次演出中並未印製。

4.     Edm的效果不如預期。本次演出一共製作了三份Edm,分期寄發,但可能由於寄發的對象侷限於親朋好友的電子郵件,觸及的層面不及網宣。

5.     其他(未附說明)方面,部分觀眾是自由行的陸客。或許是對旅行的主題有共鳴(因為他們本身正在旅行中),或許原本亦為藝文愛好者,總之,這一塊確實有耕耘的空間。

除此之外,値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觀眾的購票原因在於:

1.     對於演出題材有興趣或關注;

2.     衝著演出人員(包括演員、編導、設計)而來;

3.     票價合理(所以訂出適當的折扣方案,對觀眾很重要)。例如一個人的旅行推出史無前例的單張購票八折方案,有些觀眾坦承這是購票的一大誘因,進而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經驗:目前的單身市場,確實不容小覷。

以上出自於回收的問卷、確切的數字、腳踏實地的分析。和官方的年報相較,這是基於實戰經驗的、具體而實在的、有些參考價值的、真的文化統計。文化部何妨審慎評估其可行性與實效性,彙整成為可用的資料庫,別再寫出一堆不切實際的冰冷數字,浪費公帑了。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