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黨劇團 <<抽屜裡的大象>>

抽屜裡的大象_同黨劇團

20180609, 文山劇場,14:30
刀小四
「你在求救嗎?」
醫生像職場中握有優勢,當下急著想處理完事情的我們,將我們的知道與期望當成判斷的標準,不穩中不斷地量測每一個收到的訊息,再快速地丟出回應。
護士似乎既想討好醫生,想保護病人,同步還要處理自己的情緒,搖搖擺擺地。
病人,卻是腦袋最清醒的角色,主導著對話的進行,試探,確認,再試探,再確認,一步一步讓醫生往他想要的結果退移。
隨著對話的進行,醫病間的關係從生疏的角色過招,到兩個人的對話,這一切是順著病人的引導進行著,看似應該主導的人,在一開始對「有些人對堅果過敏」沒反應時,就已經被看透對眼前對象的不了解,再透過一次次輕易地被激怒,被牽著走,一步步地導向了結局。
中間醫生或有片刻的清醒透過詢問病人「你在求救嗎?」傳達出來,但,在內外交迫之下,又輕易地被病人糊弄過去,繼續陷在病人那無邏輯讓人頭昏眼花的字句中。
看戲的過程中,一直能認同醫生與病人說的每一句話,也一直不認為病人是個病人,反而更像是情緒來襲時的自己,演後座談中飾演病人的楊迦恩也說,他在做角色功課時與演出時,並沒有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病人;所以在這樣的設定之下,這70分鐘裡面,也像是理性,疲倦,忙碌又心不在焉的自己與感性無法壓抑的自己的交鋒;感性的自己什麼都懂,但就是無法坦率地表述自己真正的需求,選擇退讓;所以,結局是現實的,能預期的;就像現實生活中,必須長大融入社會的我們,大多數時候都都選擇了最安全與最能獲得大眾認同的理性選項而讓感性消音?戲裡的精神病角色,也像我們感性的那一面,常常都是被圈禁的,只有被醫生/理性判定是安全的時候,才能被放出來透氣,但持續背負著不背信任的枷鎖。
戲裡的精神病患者被設定為缺少愛而渴求,戲裡的醫生與護是對於愛的處理也都有各自的傷口未收,但為什麼試圖表達出來的那個人,卻被認定為精神異常?
看完戲,除了對於病人最後的結局感到悲傷外,也為投射在那個角色上的自己的某部分而難過。
【演出團隊】
導  演/陳仕瑛
編  劇/胡錦筵
演  員/邱安忱、蔡佾玲、楊迦恩
導演助理/周韻軒
舞台監督/魏丞專
舞台設計/林仕倫
燈光設計/周佳儀
音樂設計/蔣 韜
服裝設計/陳玟良
平面設計/王韶薇
攝  影/唐健哲
行政執行/李佩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