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部長談表演藝術政策的幾點回應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四月份《PAR表演藝術》刊登文化部長談表演藝術政策的專訪。對於龍部長說的話,確實不需要亦步亦趨的回應,因為自她上任以來,關心文化政策的公民早已領教她光說不練的本事,但有些發言偏離了事實或者被選擇性的遺忘,為了導正視聽,仍不得不跳出來予以回應。
專訪中,龍部長談到文化部如何扶植表演藝術,包括一千八百萬元「藝術新秀」,一億元「台灣品牌團隊」,以及由下而上的「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乍聽之下文化部將扶植計畫做得面面俱到,將不同發展階段的演藝團隊照顧得合情入理。
事實上,龍部長應該明白但沒有說出口的,是今年度的表演藝術預算,比去年減少七千五百多萬,而在扶植團隊方面,一共砍掉2千6百萬。文化部從未出面說明,為什麼「品牌團隊」可以維持1億的同時,卻能狠下心讓更多中小型團體勉力走下去的分級獎助縮水2千6百萬?大家面對的,難道不是同樣的經濟不景氣,同樣的「中央政府財政困難」嗎?可見,在龍部長的主政之下,資源分配的集中與傾斜性,是無法獲得改善的,而這是她與她所領導的文化部不願承認的實情。
專訪中,她希望達成的目標在於「沃土」。作法上要重視孩子的藝文教育,以及,扶植團隊不妨提供演出前的導聆好讓民眾更親近藝文,以及,將場地的硬體升級、軟體加強,讓扶植的表演團隊跑更多的「碼頭」,然後從跑碼頭的經驗累積中培養出更好的行政、行銷、募款的能力。
一向重視輿情的龍部長應注意到,即將代表台灣參加愛丁堡國際藝穗節的冉而山劇場,近來發起了民間募款。當初文化部補助該團8人的交通與住宿費,但由於該團實際前往的有10員,要在英國待1個月演出21場,生活費尚短缺100萬。龍部長或許不知,對於一個小團而言,「跑碼頭」會跑出這種結果:人事,自己想辦法;經費,自己想辦法;申請補助──抱歉,能給的只有這樣,愛莫能助。
如果跑國內的碼頭能讓團隊不虧本,那麼相信團隊會樂於勤跑國內的碼頭;如果跑國外的碼頭能讓團隊沒有後顧之憂,真正把心力放在創作上,那麼相信團隊也會樂於爭取對外發展的機會。一個被文化部從29個團隊中選拔出來代表台灣到海外演出的劇團,左支右絀的得不到公部門的聲援與金援,請問,這種碼頭跑起來究竟有什麼意義?獲得入選的團隊,至少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台灣品牌」吧!(還是文化部不承認它們是?)如果他們値得,文化部為何坐視它們到處募款,甚至有可能瀕臨破產?文化部到底是在鼓勵演藝團隊跑碼頭,還是想把它們從碼頭推下海?團隊跑碼頭的經驗累積到最後,不應該背了一身債務、欠了一堆人情,然後無奈的歎口氣,道一句「吃力不討好」吧。選中它卻又讓它被財務壓垮,這是什麼樣的觀念與制度?
專訪中,龍部長提到文化部針對全國從北到南的閒置空間進行大普查,也邀請各界人士去勘查相關場地,例如嘉義文創園區,尋思如何運用,但「至今還沒有結果」。
對於文化部進行閒置空間的全國普查,應給予肯定。然而,展演空間除了普查,一些不合時宜的建築法規、都市計畫、消防法規更需要文化部挺身而出,跨部會協調修法。別忘了,熄燈屆滿三年的皇冠小劇場當初被台北市政府建管處指其為「防空地下室」,必須變更為「營業場所」以符合建管、都市計畫等條件才能繼續,致使經營者萌生退意、乾脆打烊。文化部不能一方面普查閒置空間,另一方面繼續抱守僵化的制度,使得好端端的展演空間被迫「閒置」甚至易主。如此一來,關心文化的公民不會有人相信政府對於展演空間的重視與誠意。
專訪中的問與答並沒有提到物價的飆漲。就算提出,龍部長恐怕也無法感受物價的上漲已帶動各項成本的上揚,包括演藝團隊必須面對場地租金的調漲,而包括場租在內的各項調漲勢必令票價跟著水漲船高。以目前在台北市中小型劇場發表的表演節目而言,票價已從過去的400-500,提升至600-800不等,愈來愈貴。文化部看到演藝團隊的預算愈來愈高並不需要太驚訝,請回過頭檢視一下這幾年的補助款,究竟跟不跟得上物價指數的竄升。所以,請別再說什麼與去年持平或小幅增長的鬼話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下滑。

來源連結

One Comment
  1. 好像有點不切合主題,
    不過公單位"顧大不顧小"、大小眼的心態,
    一直都是如此.

    一直都是.

    新舞台的存廢問題,
    就是比皇冠小劇場的存在重要.

    大團比小團重要.

    公單位從來都是這種"階級分類法",
    從來都是;
    因為沒改變過,
    所以也不用太生氣的感覺.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