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故事的人--訪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

文字: 薛西
網站: 我們

嘉容是個很會說故事的人。但她卻說,如果不是因為受訪,她平常是很不會說話的。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怎麼能夠和包括婦女、醫療、學校、企業在內,五十多個不同屬性的機構、單位,合作開設工作坊呢?或許,這就是戲劇的獨到之處吧。引導者透過各種肢體遊戲,讓參與其中的成員放下生活中的緊張與焦慮,身心得以緩緩敞開,不急於表達,進而長出自我覺察的能力。

這是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張嘉容在做的事。從2008年啟動「天使宅急便」計畫,至各單位開設戲劇工作坊,推動創意舒壓、身心照護、自我療癒、自助助人,再到2011年起,陸續與泛自閉症/亞斯柏格機構團體/家長,以及早療孩童合作,嘉容用她擅長的戲劇助人,而這些與不同族群相處的經驗,也反饋到她的劇場創作。

從這兩年她發展出「紀實互動劇場」的創作路線,便能清楚看到嘉容的創作,實存社會參與結合戲劇、人文與科技互融的關係,專業演員與沒演過戲的素人一齊登場。包括《你可以愛我嗎?》(2012)、《下一站,出發》(2013),以及《桃花與渡伯》(2013),都將不同族群、表演者的生命故事透過敘說、剪裁,劇場技術的加入,以及改變觀眾席與舞台區的空間調度,演化為所有人共享生命的當下時空。像在《桃花與渡伯》,慣常的觀眾席變換為一舟一舟的船型,觀眾化身船客,聆聽船夫說著種種關於遺憾與溫暖、支持與糾結的故事,人們步上這趟陸上行舟的航程,就像正在渡著一條生命的長河。

「當多元身分與觀點在同一場域發生時,世界/視界才會開闊。」嘉容說。劇場編導的組合能力,加上多年來累積的工作坊經驗,各式各樣的故事在她的創作世界裡流動,交匯。就像她在探討「泛自閉症」《你可以愛我嗎?》,以「摺」為核心,讓「泛自閉症」的主題透過生命故事的敘說與戲劇儀式的調度,探討家長如何從處於傳統價值觀的壓力之中,找到重新學習的動力;在「摺」與「被摺」的衝突張力之間,家庭成員於是體會彼此的艱難與期待。演出裡,有家長摺了紙飛機,然後說,孩子可能受著「被摺」的辛苦,但是希望這樣的「摺」,有一天能讓他飛得幸福,快樂。

嘉容也愛探索不同戲劇類型的融合,例如結合南管音樂、梨園戲的《桃花與渡伯》,加入梨園戲、布袋戲的《下一站出發》,以及為台北木偶劇團導演的《哪吒小英雄》等。即便只是帶領工作坊的時候,她也會適時放入多媒體等技術形式,實驗不同的操作可能。無論演出或工作坊,每一次都是嘗試,也都是考驗。

時序回到2010年,那時她靜下心思考,決定了未來要走的路,其中之一是要到很多地方開工作坊,並且探討同樣的主題--「愛是什麼」。至今,她仍持續在這條路上。有朋友對嘉容說,她的戲很療癒。她只是淡淡地回應:「我不想讓觀眾覺得沒有希望,希望她們得到的,已經是我們掙扎思索過的,當然,也不要給虛假的樂觀。」今年四月,她受廣藝基金會之邀,將赴北京71園區駐地創作,與當地民眾、藝術家工作,創作在地化的小品。到時候,不知道又會生出多少個,愛的故事。

※ 刊於《新北市藝遊》2014.04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