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之不可不讀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Messenger’s Blog

讀劇本是一件很孤獨的事。這並非意味著讀小說就不孤獨,而是說在讀劇本的時候,必須憑著台詞與舞台指示來理解意義,來組織故事,來體會作者要表達什麼,更要在你的腦海裡建立起一座舞台,在舞台上看見人物以及場面調度。場面調度的時候,你腦海裡的劇中人會說話、會動作、會和他人互動,對照起讀劇本的你一人,便突顯出你的孤獨來;如果放下劇本,想到那些劇中人永遠只能存在於你的腦海而難以搬上舞台,那種孤獨感便更加深了。

如果有一位攝影師能很精準地記錄下你在讀劇時腦中所產生的每一個畫面,那一定會是一齣很精彩的戲。你又問,那你何不把劇本給導出來呢?這主意好極了,但有時我寧可劇本留在腦海,這樣反而更能保有劇本的美好。我曾經看過一些在腦海裡精彩無比的劇本但在搬演之後令我感到幻滅而失落的戲。2007年初,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隨老闆到香港參加一個研討會,其中一天是去劇院看老舍的《茶館》。我很喜歡這個劇本,讀過好幾次,那是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原汁原味」的舞台呈現,然而當我看完戲以後,我好希望劇本有帶在身邊,讓我能躺在旅館的床上再讀一次,並且忘掉這場演出。

這場演出有這樣差勁嗎?絕不!相反地,演出單位「北京人藝」的製作非常厲害。舞台實景實搭,紮紮實實的在有限的舞台上打造一座「茶館」來;演員的演技精湛,一個個都是練家子,光聽他們說話便是一種享受,而有些演員詮釋起老北京的質感,更是令人信服與佩服;導演的調度功力也很流暢,劇本中每一個細節都充分地把握起來,也具體而微地刻畫出來;整體而言,實在是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用功,精準,工整……對,就是因為太工整了,使《茶館》失去了某種味道,也就是我所謂的「現代性」;《茶館》變得無法屬於現在,而只能留在過去了。這是《茶館》的損失也是老舍的損失。我喜歡的「茶館」是那座能夠與當前的時空環境對話的「茶館」,而不是只停留在清末民初。就這點而言,我認為導演所發揮的創意與想像還不夠。是,因為我先讀了劇本。因為劇本已在我腦海裡有了畫面。因為我先入為主了。

因此,差勁的演出並非來自於演出本身的不好,而是來自於與讀過劇本的我所擦撞出的不協調。從以上《茶館》的例子可知,即便是劇本能搬上舞台,對某些人而言(至少對我而言),孤獨感仍在,畢竟在閱讀劇本時徘徊於腦海的畫面,是任何人也是任何製作都取代不了的。結論是,讀劇本既然是一件孤獨的事,那便去好好享受那份孤獨;你所讀的完全屬於你自己,誰教劇本是獨一無二的而你也是獨一無二的呢?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