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洛華茲&尼德劇團《伊莎蓓拉的房間》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3年10月11日,週五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走進伊莎蓓拉的房間,便可以看到滿室的原始部落文化收藏品,倘若按後來劇情內容回推判定,它們大都屬於非洲文物遺產,而且都是導演Jan Lauwers父親死後的遺產,豐富收藏品中的一小部分,有各式面具、器皿、飾品等,在演出過程當中,演員會擇取其中幾個來裝戴使用,有的仍維持它原來的用途(如面具),有的則將其改變(如在巨大的陽具飾品掛上金鍊子,然後再將打火機放置其上,以便利於經常忘記打火機位置的伊莎蓓拉取用);當文物離開了原生的文化脈絡,在那個古典殖民的年代裡,通常是被掠奪、偷竊、轉賣,可能成為殖民帝國博物館的展示品,也可能成為私人收藏品,或者是學術機構的研究對象,不論如何,都是強勢文明對於弱勢文明的重新書寫與詮釋。

觀眾其實有點像是被導演邀請到伊莎蓓拉的房間,他一開始就自我介紹(當然也包括了那些非洲文物的來歷),然後介紹演員及他們所扮演的角色、部分主要設計及創作人員,緊跟著說明目前伊莎蓓拉(Viviane De Muynck飾)正在與一項科學實驗計畫合作──「錄影機補捉的畫面被直接投影到她腦中」,而且如今她已經是又老又盲,她已經幾乎整整活了一個世紀。這樣的情境設定,無非是邀請觀眾一起跟著伊莎蓓拉的「閃回」(flashback)記憶,回望過世一百年伊莎蓓拉所經歷過的歷史經驗(好快!明年就是一次大戰一百週年了),而觀眾就是「見證者」,當然,那些非洲文物也是,而且更是。

在這趟閃回的記憶旅程當中,觀眾跟著伊莎蓓拉重訪二十世紀的幾個重要歷史時刻與場景,多半都是恐怖與戰亂時期,也都代表著人類的偏執與愚昧;就伊莎蓓拉個人而言,她一生有過數十位情人,甚至到了老年,都還在跟年輕的美男子談戀愛。歷史與時局的大變動,感情與現實讓她看盡人生,歷經這漫長的一遭,她看清了虛幻與快樂、想像與謊言的本質,這似乎也正是導演欲與觀眾分享的人類教訓與生命智慧。

觀看的當下,目光很難不被四位舞者(Julien Faure、Sung-Im Her、Yumiko Funaya、Misha Downey)所吸引,他們分別飾演伊莎蓓拉的慾望投射沙漠王子(依導演的說法,是伊莎蓓拉的性感帶)、右腦、左腦,以及閃回記憶的說書人,他們的舞蹈肢體時而細緻優雅(歐洲文化的身體譬喻),時而狂野奔放(非洲文化的身體譬喻),時時流動於整個表演空間(即伊莎蓓拉的房間),似乎意味著伊莎蓓拉的憶述思緒既活躍又混雜,但視覺上卻相當流暢好看。

整個舞台畫面看似鬆垮散亂,但演員的表演卻非常地隨意自在,畢竟是在「房間」裡,而不是在必須著重穿著品味的「沙龍」中,但即便是在自家的房間開home party,卻也離不開、切不斷與世界及歷史的關係。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