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模式—政府、藝術家和企業造就亞洲文化產業先鋒

作者:Erik(澳門劇場製作人、策展人)
文章來源:Erik的臉書

「文化產業」是澳門及鄰近地區近年熱門的話題,今年三月新政府的施政報告中,更有具體的推行方向,建議成立文化產業基金及委員會,這等等的建議,都使澳門「文化產業」這議題更加火熱,也使更多組織就本澳「文化產業」的發展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是可喜的事。

筆者從事文化產業範疇的工作也超過十二年,過去無論政府及市民都沒有看重文化產業,整體社會對文化的意識仍留於文娛康體活動上,認為文化產業可有可無。及至回歸後開放賭權,賭業差不多成為澳門唯一的產業(至少於外國人眼中,澳門就等於賭場的名字),經濟亦因此急速膨脹,與此同時,也浮現出各種社會問題,政府意識到不可能單靠賭業來支撐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必須得到平衡。澳門與拉城最大不同的地方是澳門擁有長久的歴史文化,而拉城則是在沙漠上興建賭城,所以澳門有條件發展本土的文化產業。

這兩年間,無論是政府或民間組織都流行回大陸考際內地的文化產業發展。筆者早年開始接觸內地的文化機構,06年開始與內的藝團合作,現在應該稱為「文化公司」吧,因為以前大部份的國家藝團都已經公司化運作了。這些藝團近年的發展及轉變極快,市場化的情況嚴重至難以置信,曾聽過一位內地著名的劇場人說過一句話:「現在我們不需要空間,我們需要的是市場 …」。我自忖,這是否因發展過急而出現的畸形現象﹖筆者認為,澳門不應該學習內地發展模式,澳門應該了解及善用內地市場,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走與內地不同的產業發展模式,與內地「互補」及「合作」,在區內才可找到發展空間及位置。

毫無而問,澳門要發展「文化產業」並非易事。歐美及澳洲等發達國家,早在三十年前已開始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而亞洲地區,最早發展的是日本,日本文化亦曾經是你我生活的一部份。近十年,如韓國、泰國、新加坡、台灣等地區亦急起直追,而韓國的發展更是非常突出。近年筆者亦走訪過上述地區,了解他們的文化產業發展,韓國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韓國的文化產業中,影視產業是最為人熟識的,短短數年內已讓各地吹起韓風,韓國的舞台劇足跡更遠至南美及印度,在國際藝壇上大獲好評。韓國政府所推行的政策,最值得我們借鏡學習。

韓國的文化產業,可從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說起,當年韓國經濟遇到沉重的打擊,國民發起「獻金救國」運動,將私人的金飾財產贈送政府來支政國家經濟,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被國民的行動所感動,認為韓國的文化是國家最有價值的支柱。1999年定立「文化立國」的國家發展新方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振興韓國經濟及宣揚韓國文化。位於首爾江南的韓國國立藝術大學的校園入口處,正擺放著一巨石,上有總統金大中提字「文化立國」,以示國家對文化發展的決心。(讀者可在互聯網上以「韓國文化立國」搜尋,將有更多的相關資料。)

筆者於2002年首次接觸韓國的表演藝術,當年正值日韓世界杯,與友人首次結伴遊首爾,並選擇了以自由行的方式,短短四天的行程,感受到韓國人的好客與熱情,並看了舞台劇《亂打》,韓國的演出者及觀眾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亂打》可說是韓國第一個為國際熟識的當代舞台劇,至今演出已逾十年,每天演出,成為遊客必看的節目。首爾在東大門以北的惠化站,有一區名為「大學路」,面積不算大,與澳門的皇朝區差不多,但居然有超過二百間劇場,最少的只有數十座位,最大的一千座位,以一百座位的小劇場為主,這可能是世界上劇場最密集的地方。或許觀眾座位不及倫敦的Westend 及紐約的百老匯,但那種兩步一劇場的感覺,絕對冠絕全球,演出每天發生,種類亦相當豐富,音樂劇及喜劇是最受大眾歡迎的。這裡亦是一個很大的實驗室,很多作品都在此進行實驗及磨練,小劇場天天演出是最好的鍛鍊方法,在這裡看一場小劇場就如看一套電影般普通。記得有次去看小劇場,發現坐在我對面的觀眾就是「李英愛」,她正修讀戲劇博士,所以她也經常來看小劇場的演出做功課,散場後在該區的路上走,已聽路人不斷的說李英愛剛剛來看演出的事,這時我在想,如果「劉德華」也來看小劇場的話,那會怎樣﹖

談過了一些現象,在這裡也與大家介紹一個韓國有史以來單項最大的文化產業項目 ﹣ 亞洲文化樞紐城市 Hub City of Asia Cultural (HCAC)。這是2002年已故前總統盧武元競選總統時提出的文化項目,將韓國六大城市之一的「光州」打造成為一個亞洲文化城市,該項目於2003年正式發表,是一項超過十年的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希望透過建立一個能讓所有亞洲人能分享和交流的文化資產的樞紐城市,該項目的四大目標包括(一)建立及經營亞洲文化綜合體成為文化內容的生產中心;(二)發展一個以文化為基礎的城市環境;(三)宣傳藝術及文化/旅遊產業;(四)提升城市地位及強化文化交流作用。其中一個組成部分,亞洲文化綜合體 (Asia Cultural Complex, ACC),將成為光州市的文化心臟,是一個多功能的文化設施,支援展覽、演出、教育方案、研究工作和創造性的活動,使廣大市民和藝術家進行交流,互相啟發創作藝術的過程。

(位於光州市中心的亞洲文化綜合體 (Asia Cultural Complex, ACC) 將於2012年落成。)

在這個龐大的文化項目上,由政府的最高決策人「總統」來領導,並透過立法來確保項目順利推行。計劃發表初期,政府進行了龐大的咨詢及推廣,成立資訊中心,向本土及以至海外專家咨詢,筆者亦於2007年初受邀請到光州參與一個有關HCAC 的發展論壇,與會者包括來自歐洲、澳洲及香港的文化機構領導人,就各地的文化產業項目發展交換意見,大會安排與會者參觀整個發展藍圖,詳細講解其發展理念。各地專家學者都因這項龐大的文化產業項目感到震驚,同時亦感受到韓國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的決心。大會同時進行一項亞洲創作計劃,邀請了亞洲二十多位藝術家來到光洲進行創作,雖然當時亞州文化綜合體剛動工,新設施尚未落成,但已展開了很多交流創作項目,亦向全球製作人招攬合作計劃,為將於2012年落成的硬件作準備。

HCAC項目龐大,韓國政府非常注重當中的文化內容,並非只著眼於硬件建設上,在整個策劃及建設過程亦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很多時候,當我們談到文化產業的軟件,都會集中討論創作部份,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管理」,在這方便,韓國政府近年非常關注藝術管理這一範疇。2006 年,成立了「韓國藝術管理服務」(KAMS),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部多方位予以援助,加強對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團體和組織的支援,同時加強自身的競爭優勢,發展多樣化和有效的支持系統,為更有效的管理藝術。組織分為三大部門,包括「資源、發展及顧問部」、「國際交流部」及「計劃與行政部」,筆者接觸最多及認識最深的是「國際交流部」,由他們成立至今保持著緊密的聯繫。這部門協助韓國藝團的海外宣傳推廣工作,同時也協助藝團申請出訪經費,為國際各地演藝中心、藝術節及製作人提供合作服務,近年KAMS已成為世界各地表演藝術市場最觸目的推廣團隊。與此同時,KAMS的「資源、發展及顧問部」亦向業界提供藝術行政及管理的培訓,除為藝團提供顧問服務,同時也向企業或其他機構提供文化顧問服務,向企業建議合作活動。2008年,筆者參與由KAMS主辦的首爾表演藝術市場,文化、體育及旅遊部的部長主持其中一個論壇中的開幕,部長先生提到,致詞後他未能全程參與論壇,需要先行離席,因為他需要主持另一個關於企業贊助文化活動的稅務優惠計劃的講座,邀請了各大企業的總裁出席,最吸引筆者的並非優惠內容,是由部長先生直接向企業總裁推廣的策略,相信這是最直接及具效益的推廣方法。

韓國最受歡迎的藝術節之一「春川國際默劇節」,每天吸引大量的旅客,展示了藝術節與商圈合作的成功例子。

「文化產業」在每個城市都應有自己的做法,最重要是清楚自己的文化,也需了解區內鄰近城市的發展,找出我們的定位,澳門不需要打造另一個HCAC,也不需要打造另一個798,我們需要學習別人的成功,但其他城市的成功例子並不絕對適合澳門,現在似乎有點操之過急,沒有看清方向就盲目追隨。我們需要如韓國政府般的視野及胸襟去招納各地方意見,與民間共同制定長遠的發展方向,同時必須設法提升民間對產業發展的認知及認同,提升業界的管理能力,繼而以政策媒合企業與創作人合作。在亞洲地區,值得澳門借鏡的例子仍然有很多,如新加坡、泰國等地,筆者可望日後續有機會與讀者分享有關的個案。

參考資料:
Hub City of Asia Cultural (HCAC) http://www.cct.go.kr/
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 (KAMS) http://gokams.or.kr/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