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100歲生日的感覺嗎?(續)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開啟「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網」,網站上有琳琅滿目的活動。

活動之一是「經典好戲」。在現代戲劇方面,文建會邀請了原住民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眷村大戲《寶島一村》、民初大戲《渭水春風》、客家兒童音樂劇《嘿!阿弟牯》、國民戲劇《人間條件》、新住民音樂會在今年十至十二月於北中南演出,使觀眾有免費的戲可以看。從受邀的節目可一窺文建會辦活動的思維,那就是象徵各個族群生活的戲,一族群一齣,不僅包括台灣本地,也包含南洋的新移民;族群以外,年齡層也要兼顧,於是找來了兒童音樂劇;兒童以外,時代感也要有,於是又請來了蔣渭水。然而,無論文建會怎樣費心的兼顧,這份名單看起來都難掩尷尬。

首先,這些戲都不是為了「建國百年」而創作,雖然它們都表現了在地的生活與人民的情感,然而如同我在前文所說,如果表現在地生活與人民情感的作品便能算是「建國百年」的話,那麼全台灣各個時期的戲劇作品皆可置於「建國百年」的大招牌下,同時找到自圓其說的角度。其次,這些作品各有各的好,但它們之中沒有任何一齣戲的時代背景是鎖定在中華民國的開國,也沒有觸及任何一位民國的開國人物。一個沒有「建國元年」的主題活動與戲劇拼盤,說是要慶祝「建國百年」,是不是有所欠缺?難道,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以來,中華民國政府最高文化機構挑不出任何一齣沾有建國元年色彩的「經典好戲」?果真如此,那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不能怪文建會,因為文建會千挑萬選,就是挑不出有哪一齣戲在演林覺民或者黃花岡;不能怪劇團,因為每一位編導都各有各的創作方向,你不能壓著他們的頭,教他們去做一些他們不願意做的內容;不能怪觀眾,雖然有怎樣的觀眾便會有怎樣的戲劇,但觀眾只負責戲劇的消費及享受,不負責生產與創發;不能怪中國大陸,因為他們比我們更願意去詮釋中華民國的開創而使我們覺得比不過他們,索性將這件事交給他們處理,而我們置身事外;不能怪民進黨,雖然過去執政八年的去中國化政策,使民眾對於中華民國這個外來政權愈來愈難以認同而同時也切割了兩岸交流向前邁進的可能性,但這個黨畢竟也已經下台三年了;不能怪國民黨,雖然過去的黨國教育落實在歷史教科書因而使我們吞完、考完以後便洩憤式的忘掉了一切,雖然現在的馬英九政府無心無力也無法從對岸搶回中華民國的歷史詮釋權,但這個政府畢竟是選民用七百多萬票選出來的……所以,是要怪選民嗎?不對!

歸結到底,這是文化議題。這份名單因為沒有開國的氛圍因而顯現出的欠缺與尷尬,是目前台灣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中華民國的歷史,尤其是開國的那一段,被我們自己給迴避掉了,而因為我們選擇了迴避,於是我們看不到與此相關的藝術作品,包括戲劇。你不妨想一下,關於探討中華民國開國的戲,你曾看過嗎?何時看過?你所看的,是我們自己而非對岸的嗎?

現在,你應該知道,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文化議題了。

附: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網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