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慈禧與德齡》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3年3月9日,週六19:30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編劇:何冀平
導演:毛俊輝
主演:袁慧琴、宋小川、周婧、魏積軍、王潤菁、呂昆山等
團體:中國國家京劇院

到香港多次,總是與香港話劇團的《德齡與慈禧》錯過,最接近的一次,應該是普通話版本排練期間,幾位主要演員在排練場拍定裝照,我有幸和盧燕、曾江與焦媛等人合影留念,但因為我的行程規劃緊湊,並沒有辦法看到該次演出。後來陸續得知這齣戲也曾改編成粵劇版及京劇版,其中京劇版原名《曙色紫禁城》,由中國國家京劇院在2010年4月28日首演於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當初是因為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香港話劇團受邀赴京演出《德齡與慈禧》(也就是我差點就可以看到的那個版本),中國國家京劇院看了之後,就決定將其改為京劇版,特地再請原編劇何冀平與原導演毛俊輝共同合作,我這次在香港藝術節看到的就是這個版本,並已經劇名調整為《慈禧與德齡》。

從劇名的調整,應該就可以看得出來,全劇的重心人物已經從德齡轉為慈禧,刪除了許多德齡聰敏慧黠、化險為夷的橋段,清宮裡陰謀算計與勾心鬥角的戲份比例也減輕許多,轉而集中強調慈禧(袁慧琴飾)對榮祿(魏積軍飾)的情感表現,其次再拉出光緒(宋小川飾)、梁啟超(未出場之角色)等人變法與立憲的晚清政局副線,相較於話劇版《德齡與慈禧》著重在德齡的「聰巧」與慈禧的「愁困」,京劇版《慈禧與德齡》則著重在慈禧的「情思」,也因此大幅增加慈禧的唱詞唱段,讓袁慧琴可以大大地展現其老旦的渾厚唱工,其中氣十足,在許多極具表現力的唱段,都博得了觀眾的滿堂彩與熱烈掌聲。

不過老實說,我還是比較喜歡話劇版《德齡與慈禧》,何冀平寫活了德齡、慈禧、榮祿、光緒、隆裕、李蓮英等幾個主要角色,尤其是慈禧,從女人的角度,深度描寫她的情感世界,寫出了與歷史刻板印象很不一樣的慈禧,多了幾許人的氣息與溫度;不但如此,還同時寫出了幾個愁困在紫禁城中,悶悶不樂的角色,光緒如此,隆裕如此,慈禧又何嘗不是如此?

然而,到了京劇版《慈禧與德齡》,幾乎就只剩下慈禧(或者說袁慧琴)的印象了,其餘的主要角色(或演員)看起來戲份平均,平分秋色,在表現上也沒有太突出,久而久之,印象就淡化掉了。德齡的「聰巧」戲份真的拿掉太多了,使得整個戲看起來很沉很平,舉例來說,德齡初次在慈禧面前得以表現的,就是擔任介於慈禧與俄國公使夫人之間的翻譯,這段戲在話劇版《德齡與慈禧》可謂寫得相當靈動精彩,語言充滿智慧與機鋒,德齡初登場卻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如此外交場合上,不但保住了大清帝國的顏面,還讓俄國公使夫人計不得逞,尷尬氣憤而去,我單是讀劇本,都覺得精彩無比;可偏偏這樣的好戲段,到了京劇版《慈禧與德齡》,竟只剩下俄國公使夫人(郭凡嘉飾)說幾句氣話,憤而離去(該演員出場幾乎不超過三分鐘),再有就只是慈禧等人的幾句唱詞,就算交待了剛剛發生的外交交涉場面,我當下簡直傻住,高度期待頓時落空,也影響到接下來看戲的心情,期待感就漸次降低。

下午去香港話劇團看《都是龍袍惹的禍》(潘惠森編劇,司徒慧焯導演)整排時,巧遇林克歡老師,在他的看戲經驗裡頭,他認為粵劇版《德陵與慈禧》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版本,想來應該找個機會問香港話劇團要影像資料來看看。今天真絕了,《都是龍袍惹的禍》寫的是安德海、慈禧、同治、慈安、恭親王、丁寶楨等人的故事,而《慈禧與德齡》演的則是慈禧、光緒、德齡、榮祿、隆裕、李蓮英等人的故事,我整天就遊走在清宮、戲劇、歷史之間,期間再夾以當代、香港、劇場,古今交錯,倒也有趣。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