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比人事更重要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近來,文化部的人事異動引起了關注。其實,比某個人在某個位置上更重要的是思維;如果新人無法帶來新思維,那麼無論由誰來做,結果都差不多。文化部在成立的一年多以來呈現出我姑且稱之為「危險」的思維,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怕出錯的思維。公務員普遍仍抱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心態,因而使整體文化政務的推動上,守成有餘,開創不足。依法行政的人多,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少,也似乎沒人鼓勵他們應勇於任事。每人在各自的崗位上窮忙,但僅限於在既定的業務範圍裡打轉;擔心闖禍、害怕惹議,只好墨守成規,避免犯錯。這股風氣若再不改變,文化部充其量只是文化業務部,並不會為台灣帶來更多的願景與希望。

第二,抓重點的思維。關心文化政策的藝文界人士常質疑為何多年來的老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例如補助機制的不健全,鉅額的投資集中於少數。其實,這就是馬政府過去五年來的施政重點:將「文化創意產業」高高舉起(但真正舉起的是「產業」),高度重視那些能夠產業化的文化創意。早在文化部成立之前,行政院已從十五個法定的文創產業項目中,挑出六個作為旗艦計畫(電視、電影、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工藝),將資源集中於此。但,不要以為這六個是真正的重點。美其名是這六個,實際上是其中的某些大公司、天團、金雞母、搖錢樹、知名度高者,才是重點中的重點,才是資源真正集中的對象。龍部長上任以來,從不挑戰這樣的思維,甚至認為有其存在的正當性。如此一來,就算她身邊圍繞的皆是能人幹才,又能扭轉這樣的政策偏差嗎?

第三,新自由主義的思維。這是馬政府的整體思維,而文化部身在其中,在龍部長的帶領之下,對此是沒有抵抗力的。新自由主義,簡單而言,就是強調市場化、自由化、政府愈少干預愈好;透過市場機制,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所以,「服貿協議」應該簽,因為市場要開放;「自由貿易協議」應該簽,因為不開放死路一條。然而,文化政策是否適用於同樣的邏輯,值得三思。從藝文創作者的角度而言,如果一味向市場靠攏,雖然能獲得更多自食其力的機會,但長期下來犧牲的會是文化的多元性,因為不受市場青睞的作品未必是沒有價值的作品,相反地,它們的存在正好說明了文化並不只有一種面貌的多元價值。文化部在漸漸傾向於新自由主義,並逐步落實在施政上的同時,必須有人站出來大聲疾呼:千萬不能低估它對於各領域創作者所帶來的衝擊。

危險的思維不改,文化部換什麼人下去或者上來,皆是徒勞無功的。因此,思維比人事更重要。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