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貼不牢,界線綁不住― 90年代以降的台灣女性劇場創作者們(四)

文字: 鄒欣寧
網站: 欣寧的文字收納室

女人同歡聚「女節」:台灣最重要的女性劇場活動

一九九六年,一群女人集合籌畫,邀請一群女性創作者作戲演出,這個劇場聯盟/匯聚的名稱也夠直白了:女節(Taiwan Women Theatre Festival)。

關於女節如何起源,一篇採訪文字是這樣記錄的:

「許雅紅首先意識到,響應創作的姊妹們對『女性』、『女性創作』及各類『女性議題』並無共通觀點,她以許OX化名《破週報》撰寫的『女節』籌畫說明,於是 宣稱『女節』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在春天裡連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目的在『為有志於劇場的女人們尋覓更大的空間』,而且完全『尊重每位創作者在此刻 最想處理的議題』。」(毛雅芬,〈肆無忌憚,所以逢場作戲〉,2008)
許雅紅是跨獨立音樂和劇場的資深表演、策展製作人,女節從她登高一呼、成立「女人組劇團」開始,沒有大張旗鼓的口號宣言,沒有聲嘶力竭的抗爭姿態,僅帶點隨性色彩的將空間劃出來,把想做戲的人找到,就這麼在當時重要的另類演出據點B-SIDE演出。

當時的參與者不知是否料到,女節一辦就橫跨了十六年,不過,並非年年或隔年舉辦,女節應該是台灣所有藝術節區間最長的–四年一度,按從第一屆便參與策展 的元老傅裕惠所言,四年才辦一次,雖說無法有效累積能量,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也避免同時有其他工作與身分的參與者太快耗損,因此,恰恰在總統大選年出現的 女節,便成為觀察台灣女性創作生態/版圖變化的重要平台。

在此附上歷屆女節參與者的名單。

第一屆女節(1996)創作者:魏瑛娟、傅裕惠、吳文翠、郭靜美、羅曲妃、王惟而、楊美英、戴君芳

第二屆女節「萬花嬉春」(2000)創作者:小明明、詹慧玲、劉梅英、碧思蔚.梓佑、陳惠文、蔣薇華、吳幸秋、吳文翠、戴君芳

第三屆女節「十全十美」(2004)創作者:美國開襠褲劇團、汪其楣、石佩玉、戴君芳、徐堰鈴、湯淑芬、陳惠文

第四屆女節「肆無忌憚」(2008)創作者:英國Curious劇團、杜思慧、林欣怡、胡心怡、魏沁如、張嘉容

第五屆女節「鑽石舞台」(2012)創作者:禤思敏、朱安如、北京飯劇團、蕭慧文、碧思蔚.梓佑、黃愛明(馬來西亞)、簡莉穎、北京瓢蟲劇社、趙逸嵐、馮程程(香港)

這份名單可以看出台灣女性創作者的世代演變,也可看出跨地域的邀演名單,從英美性別劇場的重要團隊轉變成華人女性創作者的匯聚,反映策展思維從過往的「跟 西方女性主義劇場取經」,變成亞洲/華語區女性創作的比對和交流,「前面比較了解他們(西方)在幹嘛了,但我們對華人節目了解太少」,傅裕惠說。

然而,除此之外,關於女性創作生態、版圖如何變遷的相關討論並未出現或累積。這無疑是重大的缺憾。劇場是一門朝生暮死的藝術,除了創作、觀賞之外,若缺乏 討論、紀錄、評述,所謂的創作生態和版圖變化是無從具體觀察和比對的。由傅裕惠提議續辦的女節,從第二屆起跳脫首屆的隨性氣質,更重視組織性的運作和策展 規劃,對邀演人選多了地域、族群、世代、表演型態的考量。第四屆有了藍貝芝、林欣怡等策劃新血加入,更增辦了女性劇場研討會,希望建構性別表演和女性劇場 的知識生產,卻限於人力、成本等資源短缺,造成重要的紀錄、評述工作無法延續。

另一個女節作為策展組織重要、獨特的意義,也同樣在缺乏紀錄/建檔的情況下不為人知。女節之初,策劃團隊就訂下一重要的遊戲規則,即策展小組須扮演創作者 的「保母」,不像其他藝術節製作方和創作方各自為政,女節的保母們必須「全程」陪伴創作者,在不干涉創作內容的前提下,給予作者精神支持,或是與設計協調 等專業建議。

之所以有此規則,固然與女節初創,許多參加者沒有足夠、成熟的製作經驗,需要協助有關,然而,此溫暖而充滿女/母性的策展性格,在新一代策展人加入和參與創作者多經驗具足的情況下慢慢消失。

 
傅裕惠認為,過去女節以「肉搏戰」策展,講究「人跟人接觸」,失去了此一功能的女節,容易墮入一般藝術節講究效率、專業卻少了溝通、陪伴的現象;從第三屆 開始加入策劃的藍貝芝則認為,每次團隊成員不同,在進入工作前先釐清大家對女節、保母功能、女節之於女性劇場的意義等認知,或許能更好地傳承女節的核心精 神。「專業分工會到階級式方式,這是否又違反女性主義的精神?這是否成為父權分工?如果說從女性主義的角度探究,這都是重要討論。這並非只是策了什麼節 目,而是需要更物質性、更結構性的提問。怎麼被執行、被討論,都很重要。」藍貝芝說。

第五屆女節剛於今年六月結束,藍貝芝也提到,此次是女節接收到較多負面評價的一屆,主要是劇評人批評某些演出不具性別意識,或是有觀眾提問「女節」是否需要更鮮明的性別主張和訴求。

不否認,策展團隊為此有些沮喪,也進行許多內部檢討,但藍貝芝認為,觀眾的反饋是好現象,「表示觀眾比從前更具性別意識的水平,這是我樂見的。至少這次有觀眾走在我們前面。」

至於,下一屆女節該有何策展主張?該彰顯何種女性創作?也參與婦運和女性影展的藍貝芝認為,「不只女節遇到這問題,女性影展也是。不是只有女性影展或女節 才看得到女性創作者,不像以前需要集結起來要資源,否則很難做戲……現在製作環境已經改變,例如一般主流影展也很歡迎女性創作者,所以女節或女性 影展的功能勢必修正。」她也不諱言,無論走向細緻或普及,她希望女節品牌、票房兼顧。

傅裕惠則認為,日後再辦,策展概念「針對性要再強一點,要極端一點」,而提升製作或演出的專業性與品質,也將繼續考驗女節的「保母」們。

但不急,至少到下一次女節前,還有四年的時間,慢慢籌畫慢慢想……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