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跨劇團《活小孩》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一進場,就發現整個實驗劇場已經被設計改裝成一個類似社區公園的小型兒童遊樂場,有順著觀眾席中間走道所設計的一道溜滑梯,有大型積木所組蓋的城堡,還有巧拼而成地板以及投影幕。

這齣戲主要在表達兒童對於世界的真實反映及看法,在兒童的認知裡,經常將遊戲與幻想、現實與虛構混同合一,而許多的身心問題甚至是人際問題,就肇因於此。這齣戲看起來是觸及兒童心理學的「真實劇場」(a real children’s play),這也是演出單位自己所標榜的,而非童話、夢幻、嬉鬧的傳統兒童劇場,二者雖然都運用到相類似的表現手法,甚至都想要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但在態度與基調上的設定,就有很大的差別,就《活小孩》而言,專業醫師訪談影像片段就扮演著相當關鍵的功能。

在場次的安排上,採取片段式結構(episodic),以「兒童」為主題做為核心,透過遊戲(溜滑梯、猜謎問答、捉迷藏等)、扮演、演員生活影像紀錄、專業醫師訪談等表現方式,環繞及輻射出暴力、性侵、過動等黑暗議題,不迴避、不晦澀,直面地且詩意地處理之。譬如:「公主與王子」扮演遊戲所隱藏的懷恨暴力因子、西方兒童教育的系譜文化史考掘(中世紀聖尼可拉斯→羅密歐與茱麗葉→盧梭《愛彌兒》→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等)、童言童語模仿成人的語言與價值觀,以及變調與走味的甜蜜家庭中所發生的性侵、同性戀、亂倫等情事等等。

讓劇場演員與素人演員同台,半演半真,除了寫定的劇本台詞之外,也開放演員開場自我介紹、說當天的心情、說煩惱、說願望的機會,真實且平易近人,兼具說服力、吸引力與娛樂性,成人與兒童觀眾都可以接受;有一、兩次群戲,眾口說話,音量相互抵觸與口條模糊,聽不太清楚說話的內容,但基本上並不影響劇情內容與戲劇的情緒基調。

總的來說,從兩位兒童精神分析大師(Melanie Klein和D. W. Winnicott)的系列著作出發,兩位年輕且有合作默契的編導(簡莉穎、黃郁晴)與演員共同創作這齣戲,已經完全沒有學術味,就整個演出成效而言,是成功的。看戲過程中,有好幾次,確實讓人感受到兒童遊戲中的現實性與不安感,這點幾位劇場演員掌握得蠻好的。將實驗劇場改裝成社區兒童遊樂場,大型積木的組合與造型變化多端,且多功能,是一個絕妙的設計。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