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台灣兒童劇場

文字: 謝鴻文
網站: 兒童節的派對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台灣兒童劇場

文/謝鴻文

一、兒童劇幼稚?

有一次,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等著看戲入場前,我不經意聽見身旁兩位年輕女生的談話,甲女拿了一張某兒童劇團演出文宣給乙女,乙女看了一眼,用非常輕鄙的語氣說:「台灣的兒童劇都幼稚死了!」
甲女:「不會呀!我上次看了一齣偶戲還蠻好看的。」
乙女:「你真浪費錢。」
對於像我這樣長期從事兒童戲劇教育、創作與評論的人來說,當下聽到這種對話,實在是很難過氣憤的事,真想衝過去跟乙女理論說:「不要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但後來我沒這樣做,因為不可否認,台灣部分的兒童劇常給人如此印象,尤其是戲劇圈內的大人們,就我所知,還有部分人是不願意跨足去編導演製作兒童劇的,好像去做會降低自己的水平一樣;就算有一部分人跨足了,但仍有人是抱著只是執行一份工作的心態,少了真誠創作的熱情,以及面對兒童該有的謙和態度時,以為兒童好騙,隨便呼嚨取悅一下就交差了事。以這種傲然態度面對兒童,當然把兒童劇的創作當作幼稚的小兒科,做出來的戲想不簡單幼稚也難。比方讓一個十歲男孩的角色,坐在地上哭泣耍賴,兩腳不停踢動,手還在兩眼旁作擦眼淚狀,角色如此描繪與演出,完全是欠缺觀察不了解兒童發展的偏見。

我一方面坦誠確有此弊病,另一方面又想藉此文來為台灣的兒童劇場平反,因為用「幼稚」一詞就簡單概括了台灣兒童劇場的面貌是不智的。正如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初訪後宅花園,發出:「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的喟嘆,放下偏見,我們應該正眼面對去關注台灣的兒童劇場發展。

二、兒童劇場在台灣的萌芽

「兒童劇場」(Children’s Theatre)這個詞,指涉的是以專業性的創作分工為兒童量身打造適合觀看的演出;「兒童戲劇」(Children ‘s Drama)則是一種藝術的形態,它的內容範疇除了兒童劇場,還包括創作性戲劇、教育劇場等。

台灣在日治時期已有兒童戲劇萌芽,但過去的研究幾乎都忽略了。例如戲劇學者邱坤良主編的《台灣戲劇發展概說》說:「台灣第一次的兒童劇公演,為1948年5月,由台灣省教育廳主辦,並將演過的劇本編印成《兒童劇選》。」就是積習已久的謬誤。日治時期可見小學學藝會、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成立發射信號台(JFAK)的「兒童時間」節目製作廣播放送劇,皆是與兒童戲劇相關的活動,更重要的如昭和14年(1939)5月成立的「台北兒童藝術協會」,6月創辦《兒童街》雜誌,該刊7月號報導,太陽旗兒童會和森永製菓於6月17日主辦的母親節表演,在公會堂演出水乃隣的兒童劇《鎖》和舞蹈,使人看見不同的風味。從這段文獻資料,已可以清清楚楚告訴我們台灣在日治時期已有兒童劇場演出了。

1968年,中國戲劇藝術中心創辦人李曼瑰有鑒於國外兒童劇盛行,認為戲劇教育適合兒童身心,又可帶動教學方法的改進,於是組織「兒童戲劇推行委員會」積極提倡兒童劇運。這是台灣兒童劇場發展的一個轉捩點,把西方現代劇場的表演模式、創作方法引進台灣,影響後來的兒童劇場發展深遠。

1980年代後,台灣兒童劇場進入專業化時期,民間為兒童創作戲劇的自主意識高漲,專業劇團陸續成軍,取代以往官方的主導。1982年,快樂兒童劇團擔任火車頭,隨後有湯匙劇團、魔奇兒童劇團、水芹菜兒童劇團、杯子劇團、九歌兒童劇團、鞋子兒童實驗劇團、一元布偶劇團等相繼成立。九歌兒童劇團擅用偶戲,喜從中國民間故事和世界經典兒童文學作品取材,尤其創造出愛畫貓的小和尚了然這個木偶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儼然成為九歌兒童劇團最具代表性的標誌圖騰。九歌兒童劇團也是台灣兒童劇場中最積極和國際交流接軌的劇團,近幾年常和國外導演合作,如《暴風雨》更是別開生面的首次將莎士比亞名作搬上兒童劇場的舞台。

鞋子兒童實驗劇團的特色與九歌兒童劇團有些重疊相似,對兒童文學文本有偏好,也常導入兒童哲學的思辨,剛於2013年1月紀念演出20週年的《老鼠娶親》,是一齣和諧結合傳統京劇元素和現代劇場思維的出色經典。但鞋子兒童實驗劇團近年來發展重心似乎有移向中國的傾向,在數個幼兒園佈點、在北京扶植劇團,也打下一片江山。

這群先鋒,一時之間為國內兒童劇場帶來新氣象。但目前碩果僅存資深的劇團只剩杯子劇團(1986年成立)、九歌兒童劇團(1987年成立)、鞋子兒童實驗劇團(1987年成立)和一元布偶劇團(1987年成立)。

三、茁壯中的台灣兒童劇場

台灣兒童劇場進入1990年代之後,表現形式更多元,連傳統戲曲這部分也注意到了吸引兒童觀眾的可能性,目前較常投入兒童戲曲創作的有國立國光劇團的京劇、豫劇兩團,自1999起陸續推出充滿活潑童趣的兒童京劇《風火小子紅孩兒》、《禧龍珠》、《武大郎奇遇記》;兒童豫劇也有《豬八戒大鬧盤絲洞》、《龍宮奇緣》、《錢要搬家啦》,令人耳目一新。

兒童戲曲的故事多半選自傳奇話本、民間故事或神話,但也有像海山戲館《美女與野獸》這樣加入西方童話情節的嶄新嘗試。當然我們也不能略過由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指導成立的巧宛然掌中劇團,從台北市平等國小深耕,進而在國內外都有演出足跡,他們既保有傳統布袋戲之典雅特質,亦常運用合乎現代兒童思維的趣味,像《彩虹紋面》這樣的作品更是罕見的以台灣原住民傳說為題材,搬演出新鮮感。

非兒童戲曲的現代兒童劇團更是前仆後繼,幾個發展最快速穩健的如紙風車劇團、黃大魚兒童劇團、蘋果兒童劇團、如果兒童劇團、天使蛋劇團、偶偶偶劇團、逗點創意劇團等;也有同時跨越成人與兒童劇場的如頑石劇團、大開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晨星劇團、飛人集社、沙丁龐克劇團等。論劇團規模、演出形制龐大,可謂台灣第一大兒童劇團的紙風車劇團,別出心裁的創造出「巫婆系列」、「生肖系列」等戲碼,既有連貫性又可拆解獨立;就戲的內涵而論,則以幽默逗趣見長,嫻熟於熱鬧氣氛之營造,時可見嘉年華般的歡愉場面。紙風車劇團對台灣兒童及兒童劇場貢獻最大的當屬2006年12月24日起跑的「孩子的第一哩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在汗水與淚水交織中寫下無數紀錄和感人的故事。第一哩路在2011年底走完,短暫休息之後2013年1月「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從台北再出發,同樣值得喝彩。

如果兒童劇團憑藉「水果奶奶」趙自強的魅力,成長迅速的成為台灣兒童劇場的中流柢柱。他們的戲在行銷上頗具創意,例如節目單設計成兒童喜愛的繪本形式,戲的順序以「第幾口大戲」來命名也頗引人側目。在演出風格上有越來越偏重歌舞劇的趨勢,比方近期的《小花》、《秘密花園》等皆是。

幾個跨越成人與兒童劇場的劇團中,無獨有偶工作室與飛人集社把各種偶玩得淋漓盡致,加上喜用光影的效果,打造出劇場的虛幻假定本質,戲劇語言走向詩意、迷離夢幻。

四、下一波新浪和在地的耕耘

跨入21世紀,台灣兒童劇場創造技術各層面皆已臻成熟,差易性就在於誰能以創意、甚至實驗的精神,藝術水平或能見度就能勝出。例如戲偶子劇團,標榜是台灣第一個以「親子劇場」為演出型態的客語布袋戲劇團,族群目標明確,演出手法自然不拘泥傳統。

下一波新浪潮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幾個大團孕生子團,尤其是如果兒童劇團開枝散葉最快,親一下Kiss Me劇團、O劇團、好野劇團,都有母團的影子,但規模則以小劇場方式經營,偶的元素增加,如何形塑各自獨立的美學特色還有待觀察。

紙風車劇團晚至2012年也催生了風兒兒童劇團,創團演出《阿瘦愛睡覺》,故事中的阿瘦本來是《紙風車幻想曲》的串場鳥配角,卻因為角色突出討喜躍居成為主角。而最新一個投身兒童戲曲的兒童劇團是明華園子弟兵陳昭賢成立的風神寶寶兒童劇團,甫於2013年1月創團首演的《風神寶寶之火燄山》,為《西遊記》再注入巧思,並加入奇幻視效、光影等設計,又把兒童戲曲推向一個新境界。

除了關注這些新劇團之外,也得提一下台灣兒童劇團有近八成集中在台北市、新北市,其他縣市的小劇團有島嶼劇坊(基隆)、SHOW影劇團(桃園)、玉米雞劇團(新竹)、小青蛙劇團(台中)、小茶壺兒童劇團(嘉義)、影響.新劇場(台南)、豆子劇團(高雄)等,他們努力不懈的在地耕耘,滋養出的戲劇之花也需要呵護。而還沒有兒童劇團的苗栗、雲林、南投、屏東、花蓮、台東、澎湖等地,就亟需有志之士挺身而出奉獻了。

本文大致為台灣兒童劇場的發展整理分析一個梗概,當我們的出生率下降中,兒童顯得更加寶貝,最深的期許便是希望我們成人不以成人的眼光看兒童劇,而是用貼近兒童的心思考兒童劇應該是什麼樣子,台灣兒童劇場未來的路才會更寬闊、豐饒,值得走進這座園林深入探索。

【目前台灣代表性兒童劇團簡介】
1. 九歌兒童劇團
九歌兒童劇團創立於1987年,由鄧志浩與一群喜愛兒童戲劇的朋友們共同創辦,現任團長朱曙明。「九歌」之名源自屈原《楚辭》,擷取九歌原著精神及意蘊,以「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為宗旨,「陪孩子渡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為目的。代表作品有《畫貓的小和尚》、《東郭、獵人、狼》、《判官審石頭》、《強盜的女兒》等。曾獲1997年捷克第一屆「國際兒童偶戲藝術節」最佳演出獎。

2.鞋子兒童實驗劇團

鞋子兒童實驗劇團前身來自於1983年由鄭淑敏等人創辦的「成長兒童學園」,及學園中的倪鳴香老師規劃的「兒童劇場」。鞋子兒童實驗劇團隸屬於成長文教基金會,正式創立於1987年,由陳筠安創立,現任團長李明華。以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嘗試各種實驗創作之可能。代表作品有《短鼻象八噸將軍》、《老鼠娶親》、《雲上的小孩》、《安拿生與沒什麼》等。

3.紙風車劇團
紙風車劇團成立於1992年,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召集吳靜吉、徐立功、柯一正、羅北安等人創辦,現任團長任建誠。紙風車劇團以「兒童需要兒童劇,台灣需要台灣的兒童劇場」為基本理念,以「讓風吹動,迎風向前走」的精神,堅持製作本土化與原創性的兒童劇。代表作品有《紙風車幻想曲》、《唐吉軻德》、《雞城故事》、《美國巫婆不在家》等。

4.黃大魚兒童劇團
黃大魚兒童劇團創立於1994年,由小說家黃春明創辦,現任團長黃春明,以「戲劇紮根」為念,所以黃春明對劇團的期許便是希望有一天蘭陽的孩子會發現--我們都是看黃春明的兒童劇長大的。代表作品有《掛鈴噹》、《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愛吃糖的皇帝》、《我不要當國王了》等。

5.如果兒童劇團
如果兒童劇團創立於2000年,由趙自強、賴聲川、李永豐籌畫,現任團長趙自強,以如果「一個好看的故事,可以活在孩子心中一輩子;一個好看的表演,可以讓兒童的心靈回味無窮。」的想法出發。代表作品有《千禧蟲蟲歷險記》、《誰是聖誕老公公》、《隱形熊貓在哪裡》等。曾代表台灣於 2008 年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世界戲劇節」演出。

6.偶偶偶劇團
偶偶偶劇團創立於2000年,由孫成傑創辦,現任團長孫成傑。定位是小巧的、簡單的、精緻的,堅持「尋找新的偶戲表演形式」,以期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並同時提昇國內現代偶劇之水準。代表作品有《小木偶大冒險》、《偶來說故事》、《紙要和你在一起》、《好鼻師》等。

◎刊於2013年4月《art plus》第18期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