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劇場《死亡紀事》口碑巡演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3年4月19日,週五19:30
地點:牿嶺街小劇場

倘若死亡是荒謬的,究竟是對死者而言?還是對生者?腦海中立刻閃現華語電影及華文戲劇舞台上的幾個死亡祭典,像是台灣劉梓潔的小說/電影作品《父後七日》、曹禺的《北京人》、澳門陳飛歷(葛多藝術會)的《生之喪禮》、新加坡郭寶崑的《棺材太大洞太小》等,不管是葬禮的繁文縟節,碩大的棺材體積,厚塗十幾層的棺漆,又或者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的矛盾情感,幾乎都在表現類似的主題。我認為,禾劇場的《死亡紀事》也可以放在這個脈絡中來思索。

兩年前的演出,我因為行程安排緊湊之故,只看了彩排場,而未看到正式演出,雖然如此,已經感受到這個精緻作品的強大力量。如今再度巡演,說什麼也要看到正式演出場,經過這段時間的巡演及調修,我感覺到作品更為精煉緊緻,兩位演員(蔡德耀、高俊耀)的表演默契越來越好,情感的收放,隨著劇情的演進,也更揮灑自如;要是條件許可的話,真該演個數十場,尤其是到馬來西亞各地巡演,肯定會帶來莫大的迴響。

在故事中,觸及了馬來西亞政治、宗教、華人社會、家族倫理、法律、道德等多元複雜的問題層次,沒有哪一個是可以被單獨處理及討論的。劇中,兄弟倆的父親過世了,理當以華人葬禮完成其後事即可,未想回教宗教局的官差拿著父親多年前改信回教的證明文件前來,表示依法父親的屍體必須以回教的禮儀處理之,雙方人馬當場意見不合,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展開了一場「爭屍大戰」:家屬及兄弟倆決定在回教宗教局的官差下次再來之前,迅速處理掉父親的葬禮,一天之內就幾乎搞定了所有事,沒想到回教宗教局的官差仍在最後一刻風聞趕來,就在雙方你爭我奪之際,父親的屍體莫名神秘地消失無蹤了。

故事情節的進行當中,有多處兄弟回憶父親的段落,兩位演員的表演靈活自如,自由迅速地切換於現在(守靈)與過去(憶往)之間,真情至性的表演,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觀眾。演出幾乎是空台的,只有幾塊木板,可以做為兄弟倆遊戲之用,亦可轉化成許多象徵性的道具,其餘全靠演員的表演,扮演所有的故事人物,甚至於動物(四腳獸)及自然環境音效。演出夾敘夾議,演員隨時介於敘述與表演之間,就像兩位默契十足的說書人,在一個鐘頭左右,就表現出這麼一個複雜、荒謬、有趣的故事,同時可以引發更多戲外的討論與思索,尤其是關於馬來華人文化混雜的處境與身份認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