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兒童劇團《東方夜譚II──狐說八道》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3年5月4日,週六10:30
地點:國家戲劇院說故事

說故事,但卻囉哩叭唆的,尤其在插科打諢的部份,實在是拖戲的最大敗筆,不但拖慢了劇情的進行,最多也只是以非常粗淺的耍嘴皮和逗弄動作,來博取觀眾的幾聲歡笑;「說故事」,實在是「說」得太多,演得太少,大概是原本司馬中原的敘事策略中,說故事是一回事,另外還有很重要的部份,是藉由說故事的段落與過程中,夾掺以中國文化倫理、道德教訓在其中,小故事大道理,寓教於故事;但是在劇場表現的轉化之後,卻無法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反而使人感到枯燥無趣,甚至是雜亂蕪雜,或許正符合本戲的核心精神──「狐」(胡)說八道。

中場休息,場燈才一亮,坐在左邊鄰座的兩個小男生觀眾,直說好無聊!

戲分上、下半場,說了好些故事,像是柱子與月桂、龍將軍、祥子媽大鬥精怪、九尾鷹(仇偉恩)、殺豬的、鐵師傅等,不僅角色人物眾多,每個演員都要扮演四、五個角色,而且這些故事還在兩位說書人的穿針引線與插科打諢之下,相互交織,不是太高明的說故事技巧,反倒不斷地在解釋故事的形成與道理,而且單一的幾個概念,不斷地重複又重複,的確不太能夠吸引人。

不斷地岔題和插科打諢,幾乎已經反客為主,所佔篇幅比例甚高,但是兩位主要負責說書的演員,其表演方式和節奏卻嫌冗長,目的多半只為討得觀眾的歡笑,對於深化故事的清晰度和迷人度,效果並不顯著。

舞台的畫面亦顯凌亂,主要建造了幾座豎起支架的高腳平台,而這些平台又漸高漸低地圍成一個傾斜面向觀眾的圓環,演員有非常多的台位是在這些平台和舞台平面之間上上下下、進進出出的;再加上幾層前後錯落的投影幕,以及不知是何作用的垂直升降柱桿,這所有的舞美視覺元素,常常同時出現在舞台上,畫面之混亂,可見一斑。

在「柱子與月桂」的愛情故事中,有中國西北農村民間鼓陣的隊舞場面,但是卻沒有擊小鼓的真正表演(鼓都揹了),不知是否表示該表演形式只學了半套,為什麼不讓擊小鼓呢?幸虧下半場一開始,有擊大鼓對拼的場面,這個部份看起來還算較合乎水準。另外,在其他的幾個故事裡面,也都少不了武打對峙的橋段,但那些程式動作與功架都實在是過於敷衍了事、草率沒勁,就是幾套武打程式動作過過手、走走位,比劃比劃,完全看不出十足到位的勁道,難道是只有跟真正的京劇團或名角兒,才能拿出真功夫嗎?而兒童觀眾或兒童劇就可以稀哩呼嚕湊和過關?這差別待遇似乎也太大了吧!

還有時不時就會橫過舞台前緣的那艘船,看起來也相當礙眼,明明是手撐竹篙、使船行進,卻偏偏都得靠坐在船裡頭的演員(每次都不太一樣),用自己的兩腳踏撐,才能使船前進,看起來不但不自然,還有點滑稽。在船底明明裝有滾輪,不懂為什麼沒有再拉裝一條暗繩,讓舞台兩側的工作人員來拉動(那樣看起來應該會比較好些),但只能猜想也許是人手不夠了吧!(如果兒童劇團會人手不夠?這也太奇怪了吧!)

故事的主旨,不斷地在說角色人物好傻,其實也在說人生在世,許多的堅持都是傻的決定與作為。這有點讓人懷疑:兒童觀眾看得到這道理背後的深義嗎?因為這些故事人物多半處於愛情困惑、忠孝難兩全、喪子之痛、復仇、認賊作父等人生際遇與命運衝突之中,兒童觀眾的人生經驗尚未豐富,是否能理解某種看透人生的澈悟與玄機,實在令人存疑!從坐在我周遭附近的兒童觀眾反應來看,他們還是對那些武打對峙的場面比較感興趣。

故事的力量是很大的,但敘述的手法卻人言言殊,就今天所看到的演出,如果大幅刪修那些冗長無義亦無效的囉嗦串場和插科打諢,並精煉處理幾段故事之間的詩意銜接與穿插,演出時間至少可以節省一個鐘頭以上(目前含中場休息,全長約為160分鐘)。如果兒童劇團的兒童劇大戲總是被人詬病演出時間太長,這是有道理的。倘若是在演出過程中,不斷有新奇且具有啟發性的表現,觀眾還是會持續保持高度期待的;但若只是歹戲拖棚,觀眾的耐性也是有限度的。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