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文化施政滿意度調查」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五月中旬,在文化部成立滿一週年的前夕,台師大「文化行政暨政策研究室」公布了「中央政府文化施政滿意度」全國民調調查結果。根據台師大的新聞稿,這份民調,是「對於自去(2012)年 520 中央政府成立文化部,以及國民黨執政5年來的16項重大文化課題,進行全國人民意見的展現」。

16
項重大文化課題
政府的文化施政必須從各個角度來監督,台師大的民調提供了一般民眾的看法,值得重視。但,各大媒體無心也無意完整地呈現,而是各取所需的摘錄一些自以為是的重點來報導,交差了事。首先,讓我們一同看看,在台師大的民調中,舉出了哪16項重大文化課題:

1. 您知不知道龍應台女士是誰?
2. 您知不知道,龍應台女士現在是行政院那一個部會的首長?
3. 文化部與文建會有何關係(聯)?
4. 就您個人的感覺,近年來我國整體的文化藝術風氣有沒有獲得提升?
5. 您知不知道我國中央文化事務是由那一個政府單位負責推動?
6. 整體而言,您認為我國政府近年來是否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
7. 若與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香港等五地相比,您認為臺灣目前整體的文化藝術水準在六個地方當中排名第幾?
8. 您對於自去年520以來,中央政府(文化部)的文化施政表現滿不滿意?
9. 有人說,推動文化藝術發展,能夠帶動經濟成長,您個人同不同意這個說法?
10. 就我國目前的中央政府總預算而言,國防部預算佔16.4%,教育部預算佔10.4%,文化部預算佔0.8%,您認為文化部的預算是偏高還是偏低?
11. 您是否同意我國中央政府的文化工作,應統籌交由文化部全權推動辦理?
12. 您個人是否有捐獻財物的經驗?
13. 未來若捐獻,您是否會選擇將財物捐獻給文化藝術機構、單位或團體?
14. 平心而論,您認為自己關不關心臺灣的文化藝術發展?
15. 您是否有聽過「7835文化發展計畫」?
16. 整體而言,您是否同意近年來的臺灣是個美好的地方?

我們可以逐項作答,同時有所認知:任何民調的題目皆是經由精心篩選的;選擇了這16項而沒有選擇另外的16項,反映的正是篩選的過程。例如,一定有比「個人捐獻財物」更重大的文化課題,例如,一定有比「臺灣是個美好的地方」更有意義的提問,只不過,在此是被摒除在外的。既然已被摒除,那就不需要圍著打轉,而是回到這16個題目,看看每道題目的調查結果,以及它們進一步的分析。

分析有欠周延

民調數字一出,最重要的是分析。這份民調在部分題目的分析上,採取的是「比較」的方法。換言之,由於該研究單位在2002年和2004年也曾做過類似的調查,於是在某些分析上,採用「過去V.S.現在」的對照,以Q2為例,將近48%的民眾知道龍應台是文化首長,比起2002年陳郁秀的19.2%,高出許多,因此,該分析指出:「民眾因龍應台女士個人的高知名度,而產生對『龍女士係為現任行政院文化首長』的認識度,有大幅增加的現象」。換言之,該分析將民眾之所以知道文化首長是龍應台,歸因於龍應台個人的高知名度。

這種解釋不能說不對,但有些題目顯然不適合這樣去分析。以Q9為例,63.1%的民眾同意推動文化藝術發展,能夠帶動經濟成長,與2002年和2004年相較,「同意」的民眾由2002年的60.1%增加至2004年的71.9%,再下降至今年的63.1%。於是,該分析指出:「表示民眾確已產生看不見政府推動文創產業具體經濟成效的疑慮。」

首要,我們必須了解,與2013相互比較的年份,只有該研究室曾做過類似民調的2002年與2004年。讓我們回顧一下,02與04年分別是陳水扁第一個任期的第二與第四年,是陳郁秀擔任文建會主委的第二與第四年,當時文化部尚未成立,文建會也不用去管電影、電視和流行音樂等業務,而2013年,是馬英九第二個任期的第一年,是龍應台擔任文化部長剛滿一年,也是文建會改名為文化部屆滿一年。試問,在任期與業務的差異之下,比較的基礎何在?按常理推斷,一個只做一年的文化首長,一定不會比已經做了二年、四年的人更好,不是嗎?

好,就算可以相互比較吧,那麼,以剛才的Q9為例,也會產生可議之處:「『同意』的民眾由2002年的60.1%增加至2004年的71.9%,再下降至今年的63.1%」。這種說法似有誤導之嫌,因為在2004-2013年之間,並沒有任何數據來證明這九年的趨勢,究竟是升是降,但在措詞上卻讓人以為02到04年是「增加的」,04-13年是「下降的」。類似的不周延說法,在該民調分析中多次出現,不只這一例。

不周延之處也包括隨之而來的分析:「表示民眾確已產生看不見政府推動文創產業具體經濟成效的疑慮。」回頭看看Q9,有任何一字提到「文創」或者「文創產業」嗎?若無,為何會在分析時提及?難道是分析者的「自由心證」?好,即便民眾知道Q9問的就是「文創產業」,請看民調的結果吧:有63.1%的民眾同意推動文化藝術發展,能夠帶動經濟成長。既然同意者超過六成三,結論為何是:「表示民眾確已產生看不見政府推動文創產業具體經濟成效的疑慮」?試問,同意的比例如此高,民眾的疑慮何在?是因為比起04年,數字「下降了」因而表示民眾產生疑慮了嗎?這種推論真令人感到疑慮與不解。

總之,雖然它試圖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但受限於手邊只有2002與2004年的過往資料,因此分析起來顯得「便宜行事」。不過,它成功地塑造出文化施政「現在不如十年前」,甚至「江河日下」的印象,讓許多人看了這份民調分析之後覺得:「看吧,一年不如一年,愈來愈爛了。」這不禁令人好奇,難道文化部非得用這種方式「提醒」,才能有所警覺,知道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改進嗎?果真如此,那麼這份分析有欠周延的民調,也不失為一種可用的鞭策工具。

52.6%
的民眾自認關心文化藝術
讓我們一同看看受訪的民眾。民調的有效樣本1065份,其中,52.6%的民眾認為,自己關心臺灣文化藝術的發展。

雖然如此,卻有高達63.6%的民眾,分不清文化部與文建會之間的關係,而文化部成立以來,大力鼓吹的「7835計畫」,曾聽說過的僅有2.2%,高達94.5%的人明確表示沒聽說過。

對此,文化部辦事不力、難辭其咎,但身為民眾的我們也不妨想一想:我真的關心文化嗎?如果我真的關心,為什麼我不知道文化部的前身是文建會、不知道文化部一整年開口閉口的「7835村落計畫」,以落實其泥土化政策?為什麼我可以對於這麼重要的文化大事一概不知,卻可以說出「我滿意」或「我不滿意」文化施政?難道我只是在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的情況下,跟著感覺走、跟著印象走?

我捫心自問:我是一個連「證所稅」、「奢侈稅」基本常識都不懂的人,我可以為政府的財經施政打分數嗎?

我們也不妨思考,一個對於「核四議題」漠不關心的人,要如何表達「我支持擁核」,或者,「我贊成反核」?

這絕不是說這份民調都是民眾盲目又濫情的結果,沒有一點參考價值,絕非如此!只是,如果我們要建立一個更健全的公民社會,讓台灣變得愈來愈好,那麼,在民調之前,我們不妨想一想,我主動地去關心、去認識、去參與了多少?如果手機上網是如此方便而我又自認是一個關心文化的人,那麼,我可不可以每天花個一分鐘,上網看看文化部有什麼「最新消息」?我能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識,讓我將來在面對電話那頭的民調訪問時,盡量顯得不心虛?

結語

這份民調,除了在鞭策當前的文化部(這點值得肯定),同時也提醒著我們:做民調分析與政策研究的人士,以及自認關心文化的民眾,請繼續加油!我們一同努力吧!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