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看戲俱樂部 編輯室手記:華語劇評界的天空,有一點微妙的變化

每週看戲俱樂部 編輯室手記
2013.06

2013年初到現在,華語劇評界的天空,有一點微妙的變化,(如果有這麼一個界的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從3月底開始到9月,整半年,舉辦名為《升評運動》的新銳劇評培訓計劃,台灣的林乃文(每週資深寫手:我乃文字)及謝東寧也受邀擔任講師群之一。計畫內容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四個專題,從研討、個案分析、經典文本到評論方法,第二階段在澳門藝穗節實戰演習,還有第三階段,出國移地訓練。說是長達半年,卻是密集而紮實的特訓,名額20名,第二階段就會篩掉2/3,能出到國的,只有5個人,宛如劇評界的星光大道。看來,澳門劇場界對於提升劇評水平的企圖心,不只嘴上說說而已,可以預期,今年台北藝穗節的看戲大隊應該會有講廣東話的外籍軍團。

其他的華語區先不提,就說台灣,2012年2月正式運作的ARTalks,與香港的Artalk (臉書搜尋:藝托邦),大小寫排列組合跟一個字母之差,方向則大不相同。由台新藝術基金會成立的ARTalks(藝術獎‧講藝術) 網站,活絡度及是否能被視為藝評平台而非廣告介面,還有待觀察。表演藝術評論台從2010年改版運作,最具規模。還有一個低調到沒幾個人知道的藝評人協會,2008年成立。

在這些微妙變化中最微妙的事情是:每週看戲俱樂部到今年四月滿七歲。

2006年,藝評未開的年代,每週是一塊餵養著一小群劇場人的小綠洲,成員幾經更迭,如游牧民族般的時聚時散,不論環境如何改變,永遠都像是草履蟲般的緩速流動著。2013年,面對時下網路大開,鄉民如織,以及就算不是雨後春筍也是此起彼落的各種評論管道,小每一路走來,堅持始終如一的張開大口,既不是大人(專業評論學者專家),也不是小孩(素人粉絲藝文愛好者),是永遠25歲半老不小的青少年,而且,仍然只談劇場。

但七年,也不過是剛從幼幼班畢業到小一的年紀,一代換一代的無縫接軌,已經沒人能準確算出到底現在是第幾代,甚至沒有人會發現每週正在改版中,超微妙。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