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叫他戲劇大師了:我在「最後的謝幕──李國修傳奇」追思會上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一直到晚上(7月18日)去紀州庵文學森林參加「文訊30週年世代文青論壇接力賽」,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唸著手中筆記本所寫的悼念文字,都還是很激動,邊唸,手還邊抖著,聲音也有些微顫。

那段文字是7月2日當天下午,接到《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來電,希望我可以從戲劇學術的角度,給李國修一個歷史評價;當時一方面因為手邊還有一些事待處理,沒有辦法很清楚地描述,二方面則是認為對於一個人的歷史評價,事關重大,宜嚴謹為之;所以我向趙靜瑜爭取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先趕緊處理完手邊的事情,然後回到研究室裡,靜下心來,在記事本裡寫下兩段文字,接著又將其打成電子稿,直接以電郵的方式寄給了趙靜瑜。另外,我則是在回家的捷運途中,構思更為完整的文章架構,而一回到家,立刻打開電腦,將腦中所憶所思所感,一股腦地打出來,看看沒有太大問題,便將那篇〈悼念李國修(1955.12.30-2013.7.2)〉(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4786507)的短文貼到部落格上頭,但心情還是起伏不定,對李國修的病逝,仍有百般的不捨與遺憾,總覺得他走得太早、太年輕;但再想想,他這一輩子已算功德圓滿,他做好了戲劇這件事,他也深深地愛著妻小。

一早就趕到花博公園舞蝶館去參加「最後的謝幕──李國修傳奇」的追思會,我日前接到屏風藝術總監林佳鋒的邀請,擔任「李國修先生治喪委員會」的委員,雖然沒能幫到什麼忙,但只覺義不容辭。上次坐在這個場地觀賞的是屏風與原舞者所合作的《百合戀》,這次卻已是李國修的追思會,不勝唏噓!

因為馬英九總統要到現場頒發褒揚令,且總統夫人周美青女士也全程陪坐在王月身旁,所以進入會場之前,要通過安檢門,且要檢查背包,才可以入內;我的座位被安排在8排5號,算是舞蝶館觀眾席的中間位置。現場吊掛許多李國修生前所飾演的角色造型的巨幅劇照,主舞台上除了李國修的牌位,還有大型影像屏幕,以及主持台與致詞台。現場約有三千位左右的觀眾,包括李國修家屬、屏風員工、演藝圈子弟兵、劇場界及文化界人士、屏風義工小將、李國修世新校友同學、安檢特勤人員、媒體記者、幕後工作人員,當然還有廣大的戲迷。

追思會雖然按照流程進行,井然有序,但是眾人激動與不捨、難過的情緒仍不時地流露出來,眼淚也永遠不聽使喚地直直落下。最感人也最讓人心疼的,無非是王月、李思源和李慧凭的致詞,既要故作堅強,又要表達無限的愛與追思,提及了許多生活相處的小故事,不管是病床前全家關於死亡、告別式、火化的談話,還是女兒的婚禮,王月的大聲示愛,一切家庭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每一個都是那樣地溫馨,且充滿了歡笑、感念與不捨。

李國修的嫡傳弟子黃致凱,也是現在屏風的核心創作編導,費盡心思,熬夜趕工所剪輯出來的幾段影片,影片與家屬致詞、吳靜吉(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致詞、主持人串場詞交叉地進行著,呈現出李國修的生平、戀愛、婚姻、家庭、劇團、生活、創作等各個不同的面向,非常簡明、立體、鮮活地表現出李國修的人生、戲劇與最愛。

追思會最後是由萬芳領唱李國修生前最愛唱,也是唯二會唱的其中一首歌〈掌聲響起〉,並在李國修的另一位嫡傳弟子黃毓棠的引導之下,將到場的李國修所教過的子弟兵請上台,而主持人曾國城也邀請王月、李思源、李慧凭上台,一起演唱這首歌,此時追思會氣氛達到最高潮,全體觀眾起身鼓掌,給他們勇氣、鼓勵與支持,同時也送別李國修;李國修自罹癌、抗癌,並宣布「中場休息」之後,此刻告別人生,最後謝幕,轉而在天上繼續修業,演出下半場,誠如王月致詞時所說,他已經寫完了菩薩所出的考卷,而且還提早交卷。

不得不佩服曾國城,他被李國修指定主持這場追思會,而且還要讓所有人笑,因為李國修說「這是喜劇」。這的確是一項莫大的挑戰,但他不負使命地完成了,藉由分享許多與李國修生前的小故事,有愚蠢的糗事,有感人的遺憾(6月19日最後一次到病房探望李國修,卻沒給他一個擁抱),還有更多關於李國修、王月一家人的調侃,中間穿插致詞和影片,會場的氣氛悲喜交織,笑中帶淚,整體而言,仍充滿了感念與不捨;我的眼淚不時在眼眶裡打轉,模糊了視線,喉頭也不時哽咽難受,而且身體也不時地顫抖,無法自已。

離開會場,同行的友人邱少頤就問我一個問題:「你認為屏風接下來會怎麼樣?」根據我的理解與觀察,不管是在團務、行政、創作,李國修在交接與傳承上,都已經早有佈局,我倒不太擔心這個問題;至於新創作品的質量,能否達到過去的高度,或者會產生新的可能性,這點就值得令人期待與觀察。目前可見的是,定目劇肯定會成為很重要的演出方向,而且隨著「李國修戲劇作品集」的出版,學術界的研究肯定也會順勢而起,甚至海外演出版權的洽談,也都可能繼而發生,這些都是屏風近未來的可能性,毋須多慮。

另外,像是李國修傳記(雖然已經有李立亨所寫的《OH!李國修》,但還不夠)、李國修編劇學、李國修劇團經營學、屏風表演班歷史等等,都有可能會是接下來的出版計劃,這是我從出版經驗與學術研究的角度,提出的個人推測,所以我是樂觀看待的。

王月曾在周美玲所側拍的2007年《京戲啟示錄》經典版紀錄片《鬼門道》說到,如果屏風經營不下去了,那是觀眾的選擇;我完全同意,除非觀眾認為屏風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性,否則我們完全不用擔憂「後李國修」時期的屏風。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