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投稿」何為經典再現?《女人皆如此》

演出名稱:《女人皆如此》
演出團體:創世歌劇團
時間:2016.1/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蕭雅倫(台灣藝術大學)

 

「打造一個專業的平台」、「發揚本土文人、發掘藝術人才」、「讓喜愛並投身於歌劇的音樂家們能有更多舞台」,皆是創世歌劇團團長鄭靜君多年的堅持,故以此發展導向的表演團隊在要角遴選上通常會儘量以本土藝術家為優先選擇,以提供青壯年表演者實戰經驗,累積走向華人圈,甚至世界歌劇舞臺的能量。在臺灣百花齊放的表演團隊中,執著的耕耘著經典文本及扎實的演出形式,試圖打造或還原端莊古典精緻饗宴的團隊,在現實經費與大型製作的拉扯之間,自芭蕾舞劇到歌劇,進行著每年固定搬演的宏願;編舞家余能盛先生的臺北室內芭蕾舞團及鄭靜君小姐的創世歌劇團皆是難得以此方針經營的團隊。
歌劇十七世紀於義大利出現後,隨即傳播至歐洲各地,也為莫扎特的才華洋溢,使得當時廣大的市場接受及關注,讓德國在國際歌劇市場有了立足之位,這門總體藝術在此背景得以被重視、競爭與深耕,進而累積成為優良的傳統文化,直到現代全球都還是爭相輪番上演且建立了完善的製作及教學體系,持續不斷影響廣大觀眾群加入,讓萊茵歌劇院每年擁有近一千場演出的實力,正因如此,造就了《玫瑰騎士》長達25年的歲月。
創世歌劇團《女人皆如此》中的本土創作群各個經驗豐富且在國際間資歷不凡,誠如舞臺上的表演者們,不論演技或唱腔之於筆者而言皆能探索其間、悠遊享受並回味再三,演出歌者兼顧靈活的表演且精準的演唱,更需要背誦全本義大利文的宣敘調,是為高難度演出;而各個劇場設計師的設計語彙及美學造詣也皆在水準之上,但弔詭的是,以「總體藝術」的視角綜觀,一旦將所有元素合併,偌大舞臺上諸多氣蘊能量便隨著演出的行進而逐漸氣若游絲,就筆者觀賞經驗,這也是以「每年固定搬演一齣大型經典」為經營方針之團隊製作上面臨的普遍情況。
《女人皆如此》這齣劇目在主要演員及樂團編制上屬精巧,然而在面對國家級劇院的製作而言,卻無疑是把雙面刃,在舞臺視覺畫面上的飽滿度尤其重要。處在全球化的現今,除了既有樂迷之外,團隊如何進而開拓更大幅度的內需市場、乃至趁此機會將節目展開國際能見度,首要挑戰必然是滿足多元觀眾在感官知覺上的滋養與期待;賴聲川導演於2006年同樣執導該劇目時曾述:「歐洲古典音樂已經是全世界的資產,屬於全人類,我們當然應當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它。」一部成熟製作的「賣點」與「後續討論性」理當是劇院層級演出在製作時需要納入考量的元素及責任;換言之,當本土團隊在大型經典劇目的製作策略所面臨到的「對照組」是有如德國萊茵歌劇院擁有深厚底蘊的勁敵時,或許在文本及曲目的詮釋上選擇提出「新觀點」會是更具競爭力的策略;西方經典東方呈現,不難想像有多種混合拼貼及多元融和等創作手段,而創作手段與風格走向必互相牽引,當創世紀歌劇團的《女人皆如此》是經典重現,而非改編再現時,它如何消化及磨合具深厚歌劇背景的國外作品;「賴聲川將《女人皆如此》的場景挪到民國初年的上海,一個剛從封建枷鎖獲得自由、但立即頹廢的世界,讓被解放的男女關係自由而盲目的奔放出來。賴聲川也信心,以莫札特寫《女人皆如此》的社會背景,他會同意此作法。」便是賴導演將細膩精巧的古典樂派重新在當代演繹詮釋的典型精神。
演出結束後,令我不斷回想起這些年來所接觸過的經典歌劇版本及導演手法,無論是德國萊茵歌劇院、NSO、Robert Wilson、賴聲川、梁志民等…創作者們努力不輟的透過經典文本來滔滔不絕的是什麼?一旁的兩廳院的售票處,擺放著2016 TIFA由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Olivier Py即將帶來的《李爾王》演出訊息裡,訴說著經典在創作者決定重製前的自我提問:「寫於400年前,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仍可能是屬於21世紀當代的作品嗎?」這或許便是創作者在登入殿堂、邁入成熟時期該做出的「觀點挑戰」──對經典、對當代、對文化、對自我、對觀眾們展開提問、解構與解答,倘若錯過這個面向,演出也易落入臨摹及複製想像的困窘,較著重單一面向的呈現,流於編制與規模的競逐。然而自古以來充滿爭議性的《女人皆如此》適必能有更強而有力的發揮。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