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前預報】聯手說好一個在地的台灣故事:雲門2《十三聲》

攝影:李佳曄

 

演前預報:雲門2《十三聲》
預報員 丸子
看排日期:2016 / 2 / 21
看排地點:雲門劇場
看排片段:風港小調(最後一支舞碼)

節目長度:約70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出場次 / 地點:
3.11-13(五-六) 19:30 (日) 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3.18-19(五) 19:30 (六) 14:30 台中中山堂
3.25-26(五) 19:30 (六) 14:30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4.1-3(五-六) 19:30 (日) 14:30 高雄大東表演藝術中心

雲門2十三聲-官方網站
兩廳院售票連結

每年此時,雲門2都會舉辦<春鬥>,展演數名新銳編舞家的作品,但今年改推出獨檔舞作<十三聲>,由雲門2的藝術總監鄭宗龍編舞,聯袂各領域藝術大師操刀製作——-音樂創作林強,美術設計何佳興、影像設計王奕盛、服裝設計林秉豪、燈光設計沈柏宏,以及聲音指導蔡柏璋。這麼一個大製作,以鄭宗龍童年生長故鄉萬華為創作題材,大師們要如何聯手說好一個在地的台灣故事,激盪出艋舺的風土人情味,又不會搶走舞作本身的風采,得進劇場才能一看究竟。
看排的時間是下午,直到看排正式開始前,宗龍和舞者們都還在如火如荼地工作著,宗龍也表明他編舞的方式是會不斷地修改、排列組合動作元素,直到最有感覺的組合出現。舞者們顯得十分疲累而緊張,連小憩的時間都沒有人去喝水,把握零星的幾分鐘拚命熟記動作。
看排的片段是整齣舞作裡11的段子裡的最終段,據說是跟那個年代投幣式的那卡西有關。音樂不斷傳出竹子敲打的節拍聲,形成一種寂靜中輕快繁忙的氛圍,舞者們踏著竹子的碎拍,在地面上行雲流水地穿梭,偶爾有幾個人會以一種七爺八爺的方式走路,或是匍匐在地彈起又落下的磕頭,勾起了某種街頭人物的幻想。暗藍色的燈光下,分不清市井小民的活動是在夜晚或清晨天將亮而未亮之時,也或許這是為了凸顯舞者身上螢光彩衣,而使用的紫光燈。看排時因為服裝修改中,所以僅有兩名舞著著彩衣,其餘皆著黑色服裝。以彩色筆為靈感的螢光服裝,在紫光燈下炫麗奪目,寬鬆的衣襬隨著舞動的肢體躍出生猛的線條。宗龍表示正式演出的這一段,舞者會全換上螢光彩衣。屆時呈現的畫面定是另一番景象。
從介紹十三聲的座談中,得知宗龍和林強都企圖用作品來連結自己生長的土地文化,以及當代的人群。宗龍從作品來回溯自己的成長和家鄉的連結,林強重視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因此當宗龍決定是否要讓舞者在作品中唱咒時,林強建議他去當地的廟宇問神,結果神明以三次聖筊答應了,宗龍還請廟宇的法師來舞團教唱。(唱咒是念誦經文的意思,人們藉由唱咒表達對神的尊敬,達到心靈的平靜。)
宗龍小時候在街頭和家人叫賣拖鞋,十三聲是當地街頭的傳奇人物,可以一人分飾多角,唱作俱佳還會演奏樂器,攤位總是擠滿人潮圍觀。十三聲想呈現的,不只是一個厲害的賣販,而是那個年代的街頭,充斥著信仰、商業、黑道等氛圍下,賣販們和警察流氓等各色市井小民,為了生存奮鬥交織出的風景。
對於艋舺認識不多的觀眾,如果有興趣可以去實地走訪一下,台北市萬華區公所做了網頁

跟著電影{艋舺}遊萬華
歡迎大家參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