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光劇團《Closer》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3年9月28日,週六14:30
地點:城市舞台

老實說,這戲看到中場休息,甚至於到戲結束,都還是沒有讓人入戲的感覺,大致就覺得平平的,演員、角色、關係、場景與故事的互為肌理的關係,似乎就一直維持著鬆鬆的感覺(looser),不像戲名所說的closer。

不過飾演脫衣舞孃Alice的張鈞甯在節目冊中,倒是指出了一點:「……Closer的產生過程卻是由爆笑聲堆疊出來的,包括瞎扯Closer其實是四個在愛情裡面的loser發生的故事……」(頁21),從劇情故事與角色性格背景來看,這「瞎扯」的確是有點道理的,四個角色多少都在感情或婚姻路上,遭遇若干挫折,或是具有性格缺陷,他們彼此互相尋求慰藉,但卻又感情無法專一或擔心受傷害,彼此都很敏感,雖然表面上不想去戳破一些謊言,但卻又彼此懷疑且傷害彼此,只為了在傷痛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上下兩個半場,總共12場戲,四個演員的戲份差不多,兩位男演員稍多於兩位女演員(以角色出現的場次,而非以台詞行數來看)。即使如此,戲味在戲份相當與轉換場景之間,卻長不到肉裡去,角色正如那每場都要移動一下位置的巨大景片一樣,扁平,沒有深厚度,每當每場透過對話正在一點一滴建立(build up)起戲味時,要不是建立不起來,就是要轉換場景了。

是要主打四位演員的個人形象或造型嗎?因為一進場、戲尚未展開之前,就可以看到四位演員的造型大頭劇照,大大地投影在舞台景片上,似乎隱隱約約組成一個「W」字型,倘若這是一個密碼,做何解讀,我想因人而異;每一場的投影,雖然「並非採用整台打滿的方式」(以前我就想指出來,這次影像設計王奕盛終於自己點出他慣用的風格了,節目冊頁13),但配合那四大片移動的巨大景片,其實整個看起來,投影還是打滿的(王氏的影像設計,幾乎每戲如此,有時真的讓人覺得太滿了),不太有令人喘息的空間。

而這些投影的內容也都配合劇情故事場景的設定,頗有英國風(或至少是異國風),但演員的身體、表演、語言,充滿了台灣味,拉不上線,著不了根,這可能是演員融不進影跟景的原因之一;綠光劇團「世界劇場」系列有時候會做一點在地化的轉繹╱譯,有時候卻又不做,而這次選擇不做,其效果看起來有點怪怪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四個角色的六種關係線,搭配上下半場各六個場次的工整場景切換,好像演盡了彼此之間的排列組合,在感情婚戀的糾葛之外,似乎還隱藏了命運的數理邏輯,彼此就像生命巧遇的棋子,結束了前一段關係,痛苦糾纏了這一段,帶著各自的傷疤繼續追尋下一段,在感情的路上墜落、停駐、躁動、告別與追尋,似乎也反映了當代都會男女的感情樣態。也許closer只是表象,作者要表現的其實是loser或looser?或者都有?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