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臺北藝穗節──夢劇社四維空間《不夢》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5年9月12日,週六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將哈姆雷特從各式各樣的經典影像文本,尤其是生存與否的那一段經典獨白,全部疊影混搭在一起,加上開場的第一段表演,也是這段獨白,甚至還有中文字幕,藉由這些影像、語言、文字、身體表演等,將哈姆雷特予以符號化。

或者說,哈姆雷特早已符號化,這個演出主要是針對這個符號,施以諸多無情、嘲諷式的詰問,關於生命、演化、命運、生存、扮演,其情緒多半甚為爆烈、激昂,有更多時候,則呈現「存在是一種苦惱與歉意」的內疚,有點太宰治《人間失格》的味道。演員他們(莫家豪、洪振宇)質問哈姆雷特存在的本質與意義,當然也質問自己的,甚至還痛斥自己的存在與生命的愉悅。

其實是弔詭的,越想質問、打破符號,卻只是更加強符號的巨大與堅實,到最後真正得要面對的,還是自己,這是一齣深具自省與批判的存在主義式作品,透過影像、粉墨對鏡頭表演、藉麥克風以快速轉換廣東話與國語、進出角色等荒謬且疏離的表演,呈現出多種關於解讀哈姆雷特、與哈姆雷特對話的複調層次。

台詞的內容不是那麼容易在當下便能掌握、理解,離開劇場之後,剩下最多的印象,其實都是莫家豪爆烈的神情與表現,這也讓我直覺聯想到他今年在澳門藝術節《Robert Zucco》中的表現,那是夢劇社和法國埃梅劇團共同製作的,其導演就是曾經在牯嶺街小劇場執導過《沃伊采克》的Franck Dimech。

【題外話】
我今年的藝穗節看戲行程,就到這一齣為止,前後總共看了十二齣,地雷戲量並不高,整體水平都還算不錯,除了境外的華文劇團演出之外,我沒有刻意挑戲看,就是隨遇而安,沒有太多的預設立場,倒也有一些驚豔之處。每年總是這樣,藝穗節結束,同時也是暑假結束,新學年的開始,又要迎接一群劇場新鮮人,我還是會鼓勵他們在畢業前,盡量和同學、朋友組團,參加藝穗節的演出,將其視為成長的儀式。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