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臺北藝穗節──浪人劇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5年8月30日,週日19:30

地點:思劇場
原著:西西
導演及改編:王敏豪
演員:毛曄穎、張嘉穎

導演在〈導演的話〉裡「非常建議」觀眾要把小說讀一遍,他很清楚小說與劇場表現媒介與形式的差異性,而且尊重並盡量保留原著作者西西的小說文字,將原本屬於第一人稱敘述的獨白文體,拆解成幾道不同的聲頻,尤其創造出「屍人」(張嘉穎飾)這個原本小說沒有的角色,使其兼具全觀與主角「女子」(毛曄穎飾)「朋友」的雙重狀態,並將「男子」(王敏豪聲演)與「姑母」(林嘉寶聲演)均由聲音來演出,也增加了「女子」的另一個內在自我(鍾慧芬聲演),讓獨白變成眾聲對話與喧嘩,而屍人的全觀也可以對女子的愛情觀做「歌隊」式的映襯、引導與喟嘆。

相對於語言狀態與敘述觀點的劇場性,形體及走位、道具與燈光等視覺表達,就比較局限於表演空間的狹小尺寸,很快地就趨於單調與模式化了,倘若無法細細品味改編的用心,可能就比較容易感到沉悶。老實說,思劇場那一面著名的書牆,在視覺上是幫了不少忙的,只可惜那並非屬於這齣戲。

關於語言的使用,考量到了「觀眾市場」,也顧及了劇中情境的劃分,而使用了國語及粵語雙語演出(演出現場不備中文字幕),國語主要用於屍人的全觀敘述,或者在屍人與女子的對話當中,能夠協助不識聽廣東話的觀眾,可以理解戲劇行動的推展,尤其對於倘若沒有事先讀過原著小說的觀眾而言,至少可以「一知半解」。

我還蠻喜歡以金屬條構人形偶台來象徵男子,以及用手套來象徵姑母,再加上其聲音的表現;雖然看不到實際演員形體,但卻能夠從聲音與象徵當中,想像他們的模樣,這點和閱讀小說、想像人物形象,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