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儒俠馮翊綱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馮翊綱,我還是習慣叫他阿綱,是我碩士班大我兩屆的學長,在劇場界能夠讓我叫學長的並不多,除了陳立華[1]、寶哥[2]、阿斗[3]之外,阿綱是我最常碰到的一個,通常是我在某個劇場的觀眾席裡看他在台上演出,偶爾會在系館的走廊巧遇;認識阿綱二十多年來,我們真正經常見面的時候並不多,對於這位才華洋溢的學長,我有更多時候是透過看著他的演出、讀著他的著作、聽著他的言論、點閱相關的網路視頻等方式,來瞭解他的性格與見解的,他應該是我所知道,創作並出版最多相聲劇本的作家;我想大部分喜歡相聲瓦舍作品或阿綱演出的朋友,應該也是透過類似的方式來認識他的。

阿綱和宋少卿還在就讀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時候,就已經搭檔在戲劇系中庭說相聲了,我沒趕上那個時期;我是在1990年代的「皇冠藝術節」裡頭,才開始看相聲瓦舍的演出的,那個時候對於相聲,我只知道魏龍豪與吳兆南(小時候在廣播裡頭聽到的)、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和《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相聲瓦舍而已;後來才陸續知道漢霖說唱藝術團、台北曲藝團、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等團體(這是我的認知順序,無關乎團體創立的先後順序)。

過了幾年,我退伍之後,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很幸運地,在因緣際會之下,我企劃出版了兩本相聲瓦舍的作品集,即《這一本,瓦舍說相聲》和《第二本,瓦舍說相聲》(均為揚智文化出版),份量十足,總共收錄十個劇本,另外還有三篇阿綱的相聲研究論述,分別為〈相聲劇:台灣劇場的新品種〉、〈相聲表演體系〉以及〈相聲題材與結構特徵〉,在當時甚至到今天,都可算是難得的相聲研究論述,讀起來脈絡分明,觀點清晰,鏗鏘有力,論述與表演實踐相輔相成,學術兼備,行文也頗有阿綱的個人風格,值得一再細讀。

相聲這門表演藝術,興起於十九世紀末的晚清時期,倘若以師承關係來看的話,至今差不多是第九代或第十代;台灣要到1949年國府來台之後,才有少數人「靠著記憶、興趣以及先天的才華,將相聲表演在台灣『捏造』出來」[4],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3年成為搭檔的魏龍豪與吳兆南,他們在大陸時期都不是正式的相聲表演者,在那個兩岸對立的特殊政治氛圍下,多半是抱著一種思鄉情結與傳承文化的心情,摸索著與創造著「仿京化」的相聲。

後來到了1970年代,吳兆南移民美國,這個搭檔的舞台演出就消失了,我兒少時期從廣播中聽到的,應該就是他們表演的錄音。1985年,表演工作坊的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賴聲川編導,李立群、李國修演出)演出造成轟動,其有聲出版品的流傳與影響力更是深遠;我都還記得,我的高中室友,幾乎每天都會聽它個兩到三回,我在背書的同時,差不多也將錄音帶的內容記得差不多了。而表演工作坊以及後來成立的相聲瓦舍,則繼續將「相聲劇」形式風格化,承先啟後地為傳統相聲找到一條新方向。

這幾年我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任教,總是會遇到一些從小就對相聲有興趣的學生,原因之一是現行的中、小學表演藝術與人文教材,多半都有介紹到相聲,可以讓學生從中認識語文藝術及練習口語表達;原因之二則是他們真的喜歡相聲表演,不只從小觀賞,也從小學習,甚至還新編創作一些相聲段子。而這裡頭,相聲瓦舍的許多影音出版品,就發揮了極大的功能與影響。

相聲瓦舍的作品相當多,信手捻來,就有《全能藝術家》、《自助旅行》、《相聲說垮鬼子們》、《張飛要出來了,別害怕!》、《狀元模擬考》、《誰呼嚨我?》、《哈戲族》、《大唐馬屁精》、《並不太熟》、《東廠僅一位》、《笑神來了誰知道》、《蠢嗄揪疼》、《大寡婦豆棚》、《小華小明在偷看》、《蔣先生你幹什麼》、《上次、這次、下次》、《鄧力軍》、《兩光康樂隊》、《惡鄰依依》、《公公徹夜未眠》、《瓦舍說金庸》、《迷香》、《宋百百的演藝人生》、《記得當時那個小》、《緋蝶》、《影劇六村惡傳》、《戰國廁前傳》等數十齣(我並未按照創作發表順序),以及最新作品《賣橘子的》(遠流出版)。

這麼多的作品裡頭,阿綱藉以表達他個人的經歷及觀點,並且與諸多的素材加以融合,他自己曾經歸納了八大項:「感嘆媒體正義之不存;對社會事件或現象的諷刺;參與演藝事業的經驗;觀賞影視作品的美好回憶;強調閱讀原著文字之美;藝術品味再增進;眷村生活,原生家庭能量;分享來自信仰的感動;闡述武俠之『俠』,利他的志向與理想。」[5]這雖然是他在說明他如何以金庸的作品為基本素材,加入觀點、架構與創意,成為全新劇本的創作理念,但以之視為阿綱的創作哲學,亦無不可,而且在他的性格與言論之中,常帶有知識份子的道德使命,的確讓人感受到一股儒俠之氣。

阿綱經常以中國古書、四大名著、章回演義、傳統戲曲,甚至是金庸武俠,融合成創作素材,也善於拼貼文史掌故、小說與戲曲情節、影視八卦、自身經驗,加上自己對時事、文化、文學、歷史、文字、語言、生活等的觀察與點評,讓素材與觀點,搭配得創意十足,使得原先對素材就有所理解的人仍覺新鮮有趣,而且相聲的語言多半節奏輕快,情境也相當有畫面感,就算不熟的人也不至於看不懂,至少可以感受相聲說學逗唱的熱鬧。也由於這些素材幾乎都是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基礎與溝通語言,所以相聲瓦舍的創作,幾乎在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受到歡迎,真正是老少咸宜,閤家歡樂。

而眷村的生活成長經驗與回憶,對阿綱的創作,也經常發揮著故事情境空間的功能,有時甚至將眷村的空間轉喻幻化為武俠世界、政治江湖、朝代興替的歷史與文化空間,平添幾許借古諷今的警世意味,當然,有更多庶民生活的情感記憶,也與此連結在一起,平易近人。

最後說個關於阿綱的小八卦。阿綱在〈十八層公寓〉的相聲段子裡頭說道:「二十年來,我的體重,從六十九公斤,到如今的八十九公斤。」[6]大部分的人對於阿綱身型體格的第一印象,都是「如今」的樣子。我曾經在系圖書館裡,找到一支十五分鐘左右的VHS錄影帶,影片內容是高信譚在華視所主持的某一集「早安今天」,時間差不多是1990年代初期,節目專訪姚一葦老師,並且訪問了幾位戲劇系的師生,包括陳玲玲、林國源、詹惠登、戴立忍等,對於姚老師為人處世、盡心教學、投入創作的印象及觀感。

影片的其中一個小片段,是姚老師對著研究生講課的情況,這些研究生當中就包括了阿綱,可以看到他頂著當年最流行的林志穎頭(或者要說是劉德華頭、郭富城頭、吳奇隆頭,都可以),身型臉龐亦清瘦有加。這證明了那個相聲段子裡的描述,所言不虛。

[1] 著名演員,近年多在大陸發展。

[2] 著名編劇陳世杰,代表作品有《孽子》、《孤戀花》、《徵婚啟事》、《名揚四海》、《愛殺17》等,得過亞太影展與金鐘獎最佳編劇獎項。

[3] 著名演員、導演、編劇劉亮佐。

[4] 馮翊綱,〈相聲表演體系〉,《這一本,瓦舍說相聲》,台北:揚智文化,2000,頁29。

[5] 馮翊綱,〈烹小鮮〉,《演武弄樂下藥調情說金庸》,台北:遠流,2014,頁179-180。

[6] 馮翊綱,〈十八層公寓〉,《戰國廁》,台北:聯合文學,2008,頁209。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