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京奧之旅》演後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Messenger’s Blog

《星期一的京奧之旅》演後,有觀眾讚賞劇本,有觀眾批評劇本。對於讚賞劇本的觀眾,我表達感謝;對於批評劇本的觀眾,我也不想多做解釋。看戲是個人的事,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

身為編劇,看見觀眾抓到劇本想傳達的,總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我的姊姊看週六下午場,演畢她傳了一封簡訊給我:「德(我的家中小名),之前讀過劇本時,只覺得議題有趣,可以討論……但今天看完了戲,才真的感受到這是劇本,不是書。我已忘記當初評審的意見……透過戲劇呈現,那議題是不斷跳出但不突兀,情緒連貫但不矯揉造作,而且這兩演員演得輕鬆,沒有過多的動作,全靠口白及其中的情緒……可見,有個好劇本就事半功倍囉😀

以上的簡訊一字未刪,一直存放在我的手機裡。本來並不打算公開,但在所有讚賞劇本的人之中,它是我覺得最貼切的。沒錯,劇本的議題就是希望被處理得不斷跳出但不突兀」,我相信認真與有心的觀眾一定能看出這點。

家人們看完戲之後多半是鼓勵我的成分居多,我的父親看完首演,對我說了許多讚美的話;我的母親打78分,我很慶幸在她眼裡這齣戲能夠及格,尤其是她又被我寫進戲裡。我想,姊姊的這則簡訊,同樣在鼓勵我。他們沒說重話,而且盡量說他們覺得好的那一面,對於他們以及抱持同樣態度的朋友們,我想說,你們的善良與體貼,我是無法感受不到並願致上深深謝意的。

一個劇本不可能是完美的,有優點就有缺點。對於《星期一的京奧之旅》,我自認最難能可貴的是,它選擇以一種輕盈的方式來處理嚴肅的身分議題。關於台灣人的身分,或者多半與身分議題有關的作品,多少帶著些肅殺之氣」,控訴的、陰沉的、哭天喊地的、鼻涕眼淚的。我討厭以悲情的方式探討身分,所以我從一開始便打定主意這個劇本雖是沉重的,但絕不能以沉重來表達沉重。我花了許多時間經營它的輕盈,從故事的結構、人物的設定,到語言的風格。我希望觀眾有所感,但不會感到淚崩。我希望觀眾能進入這個劇本的同時而與它保持些距離,獲得些許樂趣,些許思考。

如果觀眾看不到這點,就算了。這裡是一個分享劇本的園地,我只是從一個編劇的角度多分享一些想法罷了。

至於批評劇本的觀眾,有人說:對話當中的兩岸用語差異與玩笑其實都很老梗」。對此,恕我無法苟同。首先,我從未讀到可以如此處理兩岸的劇本;其次,本劇所寫的那些用語與玩笑,也是紮紮實實的原創而沒有一絲沿襲。例如「戶口名簿」與「戶口本」,例如「靠譜」與「靠腰」……每一個都是費盡心血的成果。

北京女人晶晶的一句台詞,說:「以前八國聯軍踩咱們中國,現在這八國聯軍(指鞋櫃),我一天換一雙,輪流踩。」

只有我自己知道,為了寫出這句話,耗費了多少精神。很少有人看出,它用很簡練又略帶幽默的方式,表達了中國人的歷史,中國人的傷痛,中國人的民族情緒,以及,它透露出過去被列強踩在腳下而如今已有本事去踩踏別人的中國,更重要的是,它描述了一個已經走向市場開放而可以買到任何鞋款的中國。女主角晶晶,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商品與自信而又不時流露出民族情緒的北京。

這句話五秒鐘就被演員講完了,但為了寫它,編劇花了可不只五天。

包括這個例子在內的所有對白與獨白,通通不是老梗,相反地,本劇的原創性很高。做這種不實指控的觀眾必須拿出良心與證據,不然就是在惡意中傷。我可以接受批評,但不能接受沒有事實根據的詆毀。你可以說本劇沒有你所期待的梗,但你不能說都很老梗。這是在羞辱編劇,也是在突顯自身的無知。
看到這種意見,只能說,做戲除了任勞、任怨以外,還要任謗。這似乎不夠,還要任觀眾的活見鬼」。不說了,就隨著時間放下一切吧。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