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十大文化新聞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一、不公不義的「補充保費」

單筆收入超過五千就扣2%的「補充保費」嚴重影響了藝文工作者的收入與權益,但身為藝文工作者的主管機關文化部對於「補充保費」的不公不義,悶不吭聲、坐視不管,任由「補充保費」繼續在瘦羊身上拔毛。
二、「兩岸服貿協議」爭議不斷
例如出版業者擔心,一旦開放印刷業,等於使中國大陸出版業變相入台;例如藝文界擔憂,中資將以持股來控制劇場的經營。雖然文化部一再重申政府會做好把關,但對其決心與執行力,真的很難不打上問號。
三、「藝術銀行」啟動
作為文化部重點政策的「藝術銀行」首次徵件一共購入346件、來自195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首年七千萬的預算到了明年,更拉高到八千九百五十萬。如何建立作品選購的公信力以落實政策精神,各界拭目以待。
四、表演藝術扶植團隊預算縮減
在表演藝術扶植團隊的預算上,明年將縮水兩千六百萬。文化部無人說明,為何補助大團的「國家品牌表演團體扶植」可以維持一億的同時,一個能讓更多中小型團體勉力走下去的計畫,會縮減兩千六百萬?
五、書店聯合發揮「獨立精神」
聯合九家書店的「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於今年成立,希望能搭建平台、串聯力量、互相協助,聯合起來發揮「獨立精神」。但對文化部而言,包括「圖書統一定價」在內的長年訴求,似永遠是不可能的任務。
六、「旗艦型流行音樂製作案」惹議
陳妍希個人首張專輯獲得文化部補助350萬,使外界對於資源分配的傾斜,提出尖銳的批評。文化部強調是「投資」而非「補助」;既是投資,就是要投資會賺錢的人。令人好奇的是,投資結果是賺是賠?錢可都是納稅人繳的。
七、監察院公布「文創投資」與「觀光劇場」調查結果
監察院針對2011年文建會(文化部的前身)選出12家公司共同投資文創卻被爆圖利特定人士一案,要求文化部檢討。此外,針對「公館新世界觀光劇場暨景觀改造工程」,向文化部與台北市政府提出糾正案。兩案足以證明文化部如何擺爛。
八、第五屆公視董事會成立
延宕三十個月的公視第五屆董事會正式成立。就在決策高層提出願景唱高調之際,公廣派遣工會公開呼籲立即消滅「假派遣,真剝削」的惡劣現象,希望將合理的勞動條件,還給從事的業務明明就和正職沒什麼兩樣的派遣工。
九、台北獲選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 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宣布台北獲選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成為繼花博之後台北又一次的大型國際文化活動,但設計誠可貴,公帑價更高,官方屆時會不會編出令人瞠目的「世界級預算」,各界都在看。
十、「新舞臺」下台
計畫遷入南港的中信金總部出售信義區原址,使得位於總部後方的新舞臺面臨關門命運,部份藝文大老為此疾呼搶救,但似已勢不可擋。少了一個藝文表演空間,向來不是新聞;多少個舞台已成為歷史,而這次,輪到「新舞臺」下台。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