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翔演劇團尚青系列《S.O.P – Seekers of Performance》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圖片取自 楊景翔演劇團 臉書)

時間:2015年5月29日,週五19:30

地點:牿嶺街小劇場2樓藝文空間

編導:潘冠宏

演員:阮少泓、廖原慶、潘冠宏

 主要就是透過劇場表演的再現,演出幾段影視、廣告、劇場徵選與排練的片段,目的無非是想呈現現在若干年輕較無經驗的有意進入演藝圈、從事表演工作者的求職甘苦談。當然,一齣短短八十分鐘的戲劇小品,絕對無法盡現這個領域與行業中的眾生萬象,大抵就是表達編導潘冠宏在過去這幾年的所觀所感,並以稍微誇張、逗趣的方式來呈現。

 只是,整個表演看下來,情緒曲線稍嫌平緩,基本上就是「徵選」的再現,沒有更多的衝突或深挖,也不太去著墨徵選者之間的競爭狀態或各自內心,以致戲看來是比較薄的;不過,其中幾段較為誇張、搞笑的表演,如演技大考驗,其效果還是不錯,觀眾倒是樂得挺投入其中的。

 不過,說到觀眾反應,我看的這一場,觀眾似乎較為冷靜,幾乎都快開演半小時了,觀眾對於類似八點檔灑狗血表演版(那當然是刻意的)《慾望街車》中Stanley和Blanche的一小段衝突戲,仍無大感,導致敏感的演員應該也意識、感應到了這般冷感,畢竟以全戲的情感結構來看的話,前面這部份若「熱」不起來的話,整齣戲就會有些失衡。幸虧接下來的表演,漸見起色。

 那些徵選或排練的片段,有影視、廣告片段、話劇社演出等,不管在影視或劇場排練室的工作空間裡,總是瀰漫著一股資深老鳥欺負或嫌棄資淺菜鳥的職場氛圍,雖不至到霸凌的程度,但冷嘲熱諷總少不掉的,似乎是個常態了,生態中的倫理大致也由此而生。整體看來,戲裡主要呈現的是這類上下關係,較少處理平輩或同期之間的競合關係,衝突的層次比較拉不開來。

 再者,三台monitor在過場時,也都播放一些影片,有演員(廖原慶飾)試拍吃漢堡的廣告短片,也有三位角色對表演工作的憧憬,另外還有戲劇系在學生(有些有粗淺的經驗)對表演職場的理解與想像。這些林林總總構成作品的主體,所能呈現的雖然很有限,但也一定程度地再現了部份的真實。

 進入表演空間時,門口的女工作人員(在戲裡,她也擔任助理的功能角色)都會發給每位觀眾一份節目單和意見調查表,並口稱每位觀眾為「評審老師」,因此,每位觀眾都被設定如此,只是有些可惜的是,這個設定並沒有在戲中繼續發展,當然也沒有在戲結束時繼續,所以觀眾等於被挑起了興頭,可是又被晾至一旁,可能也是造成一開始觀眾較為冷感的原因,因為觀眾還在習慣那樣的被設定,大概也還在尋找參與其中的時機,只可惜遲遲未發生。

 情境變化的時機和頻率蠻多的,考驗著三位演員(潘冠宏、阮少泓、廖原慶)的快換能力,基本上算是流暢、迅速的,簡單的隨身道具、說話口氣、語速、腔調、神情、肢體姿態等一換,馬上就要轉換,效果不錯;甚至有幾個段落,是三位演員輪換飾演場上的三名角色,不只是身份的變換,連彼此互動的人際關係也要跟著變。在演技大考驗、拍片現場互換角色,以體會對手戲演員的情境感受,無非都是要使最終的藝術成效達到最好,至少邁向更好的道路。

 除了表演職場氛圍的外部現象之外,演出內容則多半在討論表演技巧、詮釋手法,尤其是演員和角色之間的關係及其構成。因為戲劇的主調設定在輕鬆、喜劇的路線,以致不太適合深入或嚴肅地處理關於表演的更多、更深層次的議題,即使在某段討論表演詮釋方法時,已經透過台詞,提到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但仍是被比較喜劇化地處理了,更彰顯這個作品無意從理論層面來討論表演,而是在表演與扮演中,呈現與再現關於表演的若干實務面向;在這背後,尤其牽連到的是一份表演工作機會的爭取獲得,除了演技之外,應該還有求職策略。

 這個戲應該只要再修飾、精練一下,大概就能成為一個精緻、有趣、有意義的定目小品,應該很適合往校園推廣,就像之前外表坊時驗團的《暗殺…Q1…GO》系列一樣,都是某種程度的劇場風格後設戲劇,以戲演戲,以表演論表演,年輕學子應該會有所興趣。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