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Keep Walking──莫嵐蘭《解讀無垢式美學》推薦序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當我有幸先拜讀莫嵐蘭研究林麗珍舞蹈創作生涯及無垢舞蹈劇場「空緩美學」的大作時,腦中自然不斷浮現那些極度緩慢行走、身體線條鮮明的舞者形象,以及紅黑闇幽、氣氛詭奇的舞台畫面,原生、動物、野性、鬼魅、性靈是我在觀看無垢舞蹈劇場作品《醮》、《花神祭》、《觀》時,最先湧現在心頭的形容詞語,同時也會屏氣凝神、極度專注地被每一刻的緩動所吸引,彷如一場場的靈魂對話,心無旁騖,毫無遐思。

這是一種既舒暢又崇高的劇場審美心靈體驗,超越語言與文化的藩籬,無怪乎十幾年來,無垢舞蹈劇場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每一個都是潛力精心細工打造,在當代全球表演藝術界中,蜚聲國際,極受高度讚譽。

我並非舞蹈鑽研之人,但二十多年來,也陸續零星地看過許多當代台灣編舞家的創作,因此我暗自竊喜在莫嵐蘭的著作中,看到她以林麗珍的舞蹈創作生涯及編舞美學為軸,側寫出過去五十年的台灣舞蹈簡史,幾代的台灣舞蹈家創作風華,竟能巧妙地凝縮在這本著作當中。倘若讀者諸君將書中所提到的所有台灣舞蹈家名字全部羅列下來,再做相關的延伸閱讀(像莫嵐蘭對林麗珍的研究這樣),那交錯相連、綿延不絕的一大張拼圖,約莫就可以當作台灣現代舞蹈歷史發展的梗概。

同時,透過莫嵐蘭的研究書寫,我們看到了林麗珍長年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跨界合作,藉此也可以看到台灣表演藝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點狀切片,像是民間廟會文化對於林麗珍創作的沉澱與激發、蘭陵劇坊的舞蹈側面、葛氏(Jerzy Grotowski, 1933-1999)對台灣劇場身體文化與表演訓練的影響、青訪團與僑務界的文化認同連結,以及無垢舞蹈劇場對於道家文化、舞踏美學、芭蕾足部訓練等的轉化與綜融等等,足證「藝術創作來自於生活,且高於生活」。

十幾年前,我看過一本由Rebacca Solnit所寫的《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Wanderlust: A History of Walking,台灣有中譯本),當時我驚豔於該書不但文字優美,且從文學、美學、哲學等角度思索行走的西方文化史,何其浩瀚;十幾年後,我喜見莫嵐蘭的《解讀無垢式美學》出版,她從古今中外的步行歷史與身體文化走入林麗珍的無垢舞蹈創作美學,提供了一份編舞家的創作解碼地圖,以致於我們不再迷航!

台灣的書市少見質量俱佳的舞蹈研究論著,做為一位長年關注劇場生態、戲劇評論者與愛書人,我誠心推薦這本書。

來源連結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