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分享:「劇場風景」出版緣起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按:因為近日重讀了一些書,發現當年(1998-2000)在揚智出版社任職時,為「劇場風景」系列叢書寫過一篇總序,隔了十幾年,現在讀來,似乎還是有些適用;有些遺憾,或許已有後繼者做了些填補與彌合,但我心目中的終極理想,依舊日遙途遠。將此序重新打字,因為當年的電子檔已留在公司電腦檔案的某個角落;未改一字,看倌可以今昔對照。另,關於我所企劃的「劇場風景」系列叢書之緣由與過程,有興趣者,尚可參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2203782】

劇場,可以是一幢建築,也可以是一門藝術,更可以是無限的風景!

劇場,是即時(simultaneous)與共時(synchronic)的,你得在該時、該地、人還要到現場,才能感受整個演出的脈動。

劇場,是綜合(synthetic)的藝術,一次的演出,幾乎可以含納文學、音樂、舞蹈、繪畫、建築、雕塑等多門藝術。

劇場,是鼠於時間與空間的,它僅存在於表演者和觀眾之間,每次的演出都無法重來,也不會相同,有其獨一性(unique)。

有鑑於國內藝文表演活動越來越活絡,學校相關的科、系、所亦愈設愈多;一般社會大眾在工作之餘,對於這類活動的參與度也相對提高。遍訪書店門市,幾乎都設有藝術類書專櫃,甚至專區;在這類圖書當中,平面、繪畫、音樂、電影、設計、欣賞、收藏、視覺、影像等一直占市場消費的大宗,反倒是劇場(廣義地包括:戲劇、戲曲、舞蹈、行動藝術、總體藝術等)到近幾年才慢慢列入若干出版社的出版企劃當中。

劇場的迷人魅力,在台灣,始終無法擴散開來!進而連戲劇╱劇場類書籍出版的質與量亦遲遲無法提昇。考察其原因,首先是出版業者的市場考量。由於這類出版品一直被認為是「賠錢貨」,閱讀與購用族群僅有數百,頂多一、兩千,幸運的話,被相關科、系、所當作教科書(但與熱門科、系、所相比,仍屬少數),否則初版一刷(通常只印個一千本)賣個好幾年是常有的事,不敷成本效益,沒有多少出版業者會自己跳出來當「炮灰」的,多半秉持「姑且一出」原則,要不就是在「人情壓力」下出個一、兩本;所以我們在書店裡頭,幾乎找不到出版企劃方向清楚、強盛企圖心的戲劇╱劇場類叢書。

其次是連瑣書店的行銷手法。處於資訊大量蔓延的時代,就算真正還有閱讀習慣的讀者,可能也沒有辦法觀照到所有的出版品,更何況廣大的一般讀者!於是連鎖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便發揮了「指標性」與「流行性」的效用,或多或少左右了讀者在選購圖書的取向。在市場導向與趨眾心理(閱讀流行)的操作之下,使得原本就屬小眾的戲劇╱劇場類書籍的「曝光率」與「滲透率」更是雪上加霜,永遠只是戲劇╱劇場同好間的資料互通有無,呈現一種零散的、混沌的傳播樣態。

再者是此類書籍的內容與品質良莠不齊。綜觀戰後五十幾年的戲劇╱劇場類書籍,大抵包括了劇本、自傳(或回憶錄)、傳記(或評傳)、史料整理、理論(編劇、導演、表演等)、實務操作、評論、專論等等,有些純屬酬庸,有些缺乏體系(結集出書者居多),有些資料舊誤,有些譯文抝口,有些印刷粗劣,如此製作品質,如何吸引一般讀者╱消費者?!

綜觀這些出版品,仍有缺憾。出版分布零星散亂,造成入門者與愛好者不易購藏,長此以往,整個環境自然不重視這類書籍的出版與閱讀;連帶地,造成該類書籍被出版社視為「票房毒藥」,這更是一個「供需失調」的惡性循環。

為此揚智文化特別企劃了「劇場風景」(Theatrical Visions)系列叢書,收納現當代戲劇及劇場史、理論、專題研究等著作,期望能在穩定中求發展,發展中求創意,測繪出劇場風景的多面向:

對劇場表演與創作者──包括編劇、導演、演員、設計(又概分為舞台╱佈景、燈光、音樂╱音效、服裝╱造型╱化妝)──而言,劇場大師的訪談錄、回憶錄、傳記、評傳等等,最能吸引這類讀者的青睞,除了領略大師的風範之外,最重要的是吸取前人的經驗,化為自身創作的泉源。

對一般的劇場愛好者及讀者而言,除了劇場大師的訪談錄、回憶錄、傳記、評傳之外,創作劇本、劇壇軼事、劇場觀察之類的書籍,或可做為休閒閱讀,或可做為進一步了解劇場的入門書。

對於專業的師生或研究人員而言,除了教科書(包括編劇、導演、排演、表演、設計、製作、行銷各分論)之外,關於戲劇及劇場的史論、理論、評論、專論,均在「劇場風景」企劃之列。

只有不斷出版曝光,才能增加能見度!

只有不斷累積記錄,研究才成為可能!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