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見体劇團《屋簷下》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4年4月24日,週四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有趣的是,動見体主要的兩位主創者:符宏征及王靖惇,這兩、三年所創作的作品,主題大多與家庭有關,不論是王靖惇的《屋簷下》與《台北詩人》,或是符宏征的《離家不遠》與《暴雨將至》(與新加坡實踐劇團合作,概念發想自郭寶崑劇作《傻姑娘與怪老樹》),甚至於在符宏征的《戰》系列以及王靖惇的《魚》(與飛人集社合作)裡頭,也都有部分內容觸及了家庭這個主題。

這些與家庭有關的作品,幾乎都在描寫與呈現家庭的瓦解,深刻挖掘家庭成員之間的秘密與哀愁,揭露彼此的心事與瘡疤,將其袒現在所有人的面前,交雜著痛苦與不堪,至於甜蜜與美好,只殘存於往日的家族記憶之中,現實已然殘酷,逼使每位成員不得不去面對。

看得出來,《屋簷下》是由大水災患衝毀家簷屋壁(從含有淹水痕跡的牆、許多紙箱暫存家中雜物等舞台陳設,可以感覺到一種「臨時安頓」的樣子,右下舞台上方的一個小角落,懸放在窗台上的小盆栽,似乎又象徵了這個家庭的一絲希望),繼而衝擊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父親(邱安忱飾)對於在大水中失蹤的大女兒林淑宜(張棉棉飾)充滿愧疚與自責,母親(王詩淳飾)必須繼而擔負起持家的重擔,然而二女兒林小芳(林曉函)及小兒子林哲翔(高丞賢飾)不論是在工作上或感情上,幾乎都令人更加擔心,二女兒頂著碩士學歷,卻瞞著家裡,在台北當酒促小姐,小兒子則是被公司放無薪假,只好裝扮成大型的粉紅兔,在中秋促銷期間,到百貨公司去打工;就在父親失智情況日趨嚴重,母親也罹患癌症際,母親開放地接納了小兒子的男性伴侶李台生(洪建藏飾),將小兒子交付給他,頗呼應現下的「多元成家」,並將手頭僅有的積蓄交給了二女兒,了卻心事。

劇中主要以魔幻寫實的手法,交代存藏於父親記憶中的大女兒、往日全家歡樂的聚餐、父親與鄰居張太太(張棉棉飾)之間的曖昧等場面,父親的愧疚與自責主要就是來自於大雨之際,他沒去接大女兒,因為他正在家裡與張太太偷情,這段不能說的秘密,瞬間促使他失去神智,也導致往後的失智與精神不穩定。同樣是魔幻寫實場裡頭出現的黑衣人(洪建藏飾),不是太清楚他的作用,代表死神嗎?

整齣戲的氛圍看起來有點緩慢與凝重,幸得幾段鬥嘴戲的安排,運用活跳的語言,讓戲變得比較靈動,像是剛返家的二女兒及小兒子,因為要瞞著母親而遮掩支吾其詞,或者像是母親接納小兒子和李台生在一起,並拉起父親為兩人「證婚」。

為了演出林太太的中老年感覺,不論是首演版的陳佳穗,或者是這次版本的王詩淳,她們似乎都以有點駝背、腳板外八,說話口音盡量大剌剌的方式,來詮釋這個觀念開放、有怨無悔、刻苦耐勞、對有點失智的丈夫不離不棄的樂天派角色,除了有少許台語的氣口不是太道地之外,兩位演員在不同版本裡的表達與詮釋,算是不分軒輊。

其次,不論是蔡佾玲,或是張棉棉,由於她們原本的演員形貌,就顯得線條比較突出或眼神銳利,聲音也比較厚實清亮,在這樣的家庭戲裡,感覺起來是比較疏離的,不過這似乎也正符合這個角色的某種游離性與模糊感,因為在劇中,她的性格及形象,幾乎完全是透過其他角色的陳述與回憶而形成的。

邱安忱在偷情與失智之間的表演轉換,做得很清楚。只是第一次呈現父親與張太太之間的曖昧戲時,倘若沒有仔細注意到燈光的變化,乍看之下,會誤以為父親的失智是裝出來的,在家人都不在場的時候,與張太太私下幽會的時候,就會恢復正常;然而,不管是哪一種解讀,對不知情的母親(或者她早就知情)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