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

文字: 于善祿
網站: LULUSHARP

時間:2014年4月25日,週五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這齣戲二十年來,早已透過票房與口碑,及諸多學者專家的評論肯定,成了屏風表演班的招牌經典定目劇,自1994年首演以來,已在華人世界,以不盡相同的演員組合,修改、搬演過許多回,我個人從其首演以來,看過的版本應該就有四、五回,雖然都已經對其演出故事內容相當熟稔,但卻對其經典性更加確定,暗自讚嘆李國修的改編╱創作天才,雖然他嘗言寫作這齣劇本,相較於他其它的原創劇本,相對要簡單許多,但仍讓人對其編劇技巧讚賞有加,較之於其它三齣同樣是改編文學作品的《蟬》、《徵婚啟事》、《我妹妹》,我認為《莎姆雷特》在總體藝術上成就最高,不只是改編╱挪借了莎士比亞的原作《哈姆雷特》,更將原劇所涉及的諸多主題,套應到現代劇團的經營困境與人事糾葛之上,若合符節,頗有預言惕世之效,在世人稱頌莎士比亞的普世與偉大之時,也不應忘卻李國修的苦心孤詣與編劇天才。

這齣戲運用了並置、錯置、錯認、誤場、落詞、穿幫、機關佈景出紕漏等諸多「錯誤喜劇」、「後設戲劇」、「戲中戲」的編劇技巧,加上稍微誇張的表演方式,揭露劇中人物之間的陰謀算計、感情生變、官司纏身、打情罵俏、爭角較量、心力交瘁等問題,這一切的問題、技巧與方式,一波接著一波,不斷地向觀眾襲來,效果強度一陣大過一陣,幾無冷場。我雖然看了許多回,但每到劇終,眼角總是泛著抹不盡的笑淚。

去年看這個版本演出時,認為謝幕之後的屏風感恩影片,有點與戲格格不入;但今晚重看,卻覺得那樣的安排仍與全戲結構絲絲入扣,完全體現「屏風表演班──風屏劇團──《莎姆雷特》」的戲中戲中戲的多層次結構,而最後以移動的藍色燈光掃射著空蕩的劇場舞台,戲終有時,人去樓空,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觀眾離開劇場,終將返回生活,面對現實。

老實說,我在觀賞這個封箱版的演出時(可能是最後一次看以「屏風表演班」為名義的劇場演出了吧),每當我看到飾演劇中「風屏劇團」團長「李修國」的邱逸峰,模仿著李國修生前的表演情態,像是特有的手勢、語助詞、表演的節奏,甚至是穿著寬大的長袖襯衫,揹著白色的書包,就不禁讓人想起李國修在類似表演中的點點滴滴,尤其是他那瘦弱的身材,套進寬大的長袖襯衫裡時,那令人熟悉的身影,彷彿仍在劇場中跟全場的觀眾在一起。

但同時之間,我也覺得瀰漫在劇場裡頭的悲傷感,比去年李國修病逝後的同劇演出時要淡化許多,雖然有些觀眾在謝幕熱烈鼓掌與觀賞完屏風暫時謝幕的感恩影片後,仍不捨離去,但從入場就已經拿到兩張首部改編李國修經典劇作《北極之光》的電影《極光之愛》優惠券,我想有更多的觀眾已將對於屏風與李國修的喜愛,轉化為對李國修之子李思源將其父親經典劇作改編成電影的期待,父子傳承藝術生命的生生不息,這或許才是感念李國修及其戲劇創作的最佳方式之一。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