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站宣言

人家說演戲瘋,看戲傻,我們承認我們是一群傻子,一群平均每周至少看一部戲、或舞蹈、或廣泛的表演藝術節目的大傻瓜,並且決心替傻瓜們建立一個網站,叫「每週看戲俱樂部」。

這裡的「戲」,泛指表演藝術,包括劇場、舞蹈、音樂、傳統戲曲。篇幅不會很平均,跟幾位版工自己的個人偏好有關,念在大家都是無給職自願的分上,請大家給我們支援代替責備吧。

大傻瓜們的宣言有三項:觀眾。觀眾。觀眾。

我們至少做到每個月有一次綜合預報,如果有劇團或舞團願意給我們預先看排的機會,我們承諾會做表演前特別預報。每週都有新內容,是我們的目標。

除了給戲迷們做購票參考的預報外,我們會選擇彼此都有看的演出做黑白講,提供不同角度的戲迷心得。另外提供單獨評論,還有為重度戲迷不定期提供深度評論和幕後花絮,以及為微度戲迷提供看戲一點訣,希望未來一直有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出現。

但願我們有更多更多的戲迷舞癡俱樂部,可以供每週看戲的傻瓜們討論、吵架、磕牙、閒逛、或觀望。更希望台灣少談政治,多談文化藝術–把表演藝術當真一回事 ,讓我們起而行動吧 !

**********************************************************
文/coolmoon

最初跟演戲或看戲的朋友聊起這個構想,大家都讚許說:對!對!對!我們需要一個交流平台。但一說到誰來做?人們就沉默了。

架設一個網站不算太難,持續運作一個網站需要一個機制。有人說台灣連養一個靠寫劇評為職業的人都養不起,怎麼可能找一群人輪流寫劇評或心得?也有人以編輯催稿的經驗說:領薪水當編輯都不想幹了,更何況分文無著?募集成員時,有人說,架構太龐大,不募款不行;有人說,這是有錢有人的機構組織該做的事情;也有人說:這種事不是該讓有理想熱情的學生去做嗎?言下之意:我們都是社會人士,太老了,別「玩」了。

但我們逆向思考:有組織有資源好做事沒錯,但也往往產生立場的包袱;而向錢看的人流動率高,亦難以長期耕耘。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等待著別人來行動?應該發生的事為什麼不能從我們自己身上發生?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只有「業餘」的時間做這件事,但許多「業餘」的時間加起來,也可以累積出「專業」的水準,而「視野」則更寬闊、更全面。

每週看戲理想上希望募集音樂、舞蹈、戲劇、傳統戲曲四類,九到十二位編輯,背景來自四面八方。但問題一無給職、求人手短。二網站雛型必先成形,否則空口無憑,沒人相信網站做得起來。於是愛看小劇場與舞蹈演出的coolmoon、小六、海牙、阿忠等四人小組先上路。阿忠用自家的電腦當總站,借microtheatre荒著許久沒動的網址,架設一個非營利網站。初期阿忠負責技術部份,coolmoon、小六、海牙負責內容。2006年6月開站,預期在十月讓運作上軌道。

但是到了十月,三人已經因人手不足感到左支右絀。每週表演節目三到四個,一週內就要貼出文章,常邀稿不及就自己動手寫,網站內容維持在規定的「低標」:每月一次「節目分析預報」與正反意見並陳的「一部戲黑白講」,離我們原本想呈現的台灣劇場生態的觀察站和交流站平台相比,比較像三隻小貓的對話。而想建立現場看排真實預報的制度,雖得到一些表演創作者的認同(如林文中王如萍現代舞團、蔡瑞月舞蹈工作室等等),但看排、寫稿,輪來輪去也只有三人;其中一個人出國或考試,實際上就剩兩個人。

幸而海牙邀請同樣認為劇場觀眾需要「公共網站」的薛西加入每週看戲俱樂部,薛西又拉進有很多想法的劇場工作者weiwei,和曾經參與《叭樂報》編務的吉米一起加入。另有支援「每週看戲」網站的特約作者威智及小令共襄盛舉。

六人編輯小組除了人力更充裕外,腦力激盪的結果,也使網站有了更完備的架構。薛西提出公開徵稿的辦法;嫻熟網站技術的吉米免去「技術組」與「編輯組」溝通之折返迂迴;公關組長weiwei為網站帶來新的預報機會。除了演前預報、演後品論這兩大項,又陸續增加與創作者對話的單元(劇場人劇場事、劇場工作者筆記)、書目、生態、華文戲劇等,漸漸呈現反映表演藝術從淺度到深度的觀察和對話。內容除了從編輯本身產生,對外徵求投稿,除此相關好文則請求轉載。

沒有錢請人設計網頁,開會時隨手畫在紙上的塗鴉當作logo,「手感」十足頗符合我們一切DIY的精神,我們先不求華美,但求開放、平等、充實。「每週看戲俱樂部」網站於2007年3月重新開張。

於此同時,我們也首次嘗試舉辦實體討論會。每個編輯自掏腰包平分租下牯嶺街小劇場樓上的小會議室,選擇鈴木忠志的《酒神》作為討論主題。怕冷場,連沒買這齣戲票的編輯也出席擔任紀錄和外場。很意外地,來了我們原本想像不到的看戲族群,包括旅日多年的女教師、美術系學生、退休編劇老伯伯……,很多人都是看完戲想找人聊卻不知道往哪裡去。討論結果也讓我們發現:果真是戲如人生,一齣戲包含許多角度,藉由別人的「看」,我們看到原本自己沒看到的「戲」,讓「看戲」的意涵更加豐富。

中間牯嶺街小劇場委員會主席王墨林也到場觀察:「真的有觀眾自動起來討論劇場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不少,隱匿著,臥虎藏龍。也有些想對劇場進一步瞭解的,探頭探腦,正不知該探向何方。還有創作者或製作人寂寞著,不知道觀眾真正作何感想;他們都需要每週看戲俱樂部。有一次,戲迷投稿對新舞風的節目表達強烈意見,幾天後留言板赫然看見新舞台辜懷群親自回應。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創作者(或製作人)與觀眾意見交流,其中我們都沒有篩選、操控(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或惡意毀謗),讓對話自然發生。

從三月到七月,短短四個月,暴增的點閱率和瀏覽人數及回應,代表「每週看戲」族群的存在,也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劇場美學的建立和傳播不能單靠學院教授或文建會,不能靠大眾媒體,不能叫創作者唱獨角戲,而要靠愛戲成癡的觀眾自己。

這網站給我的最大的啟示是:「心」的事業,還是要從「心」開始。希望有一天,無論國內、外人在台灣看戲,或研究,或欲一窺台灣劇場的演出生態與現象時,都會第一個想到「每週看戲俱樂部」網站。

One Comment
  1. 真是偉大的想法
    讓我也好想參與
    有鑑於唯一的表演藝術雜誌太官化
    過去本身就常自己寫些評論
    只是現在即將畢業
    目前以工作為主
    沒辦法每週看戲了

    不過中間說道不談政治
    我覺得如果不談政治
    在政府最能有實際作為的個體
    如果不能有所制約掌控
    藝術終究是一盤散沙
    例如說台北圓山要蓋國際級的表演藝術場地
    高雄衛武營
    台南的已經被埋掉的武術舞蹈館……
    這都是需要有人去監督政府的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