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巨星-好萊塢與舞台劇

耿一偉
牯嶺街小劇場-劇場論壇

好 萊塢明星演舞台劇,向來是個新聞,也是個舊聞。像葛妮絲派特洛五月份要在倫敦演舞台劇《證明》(Proof),就是個新聞。流行音樂天后麥堂娜也演過不 少電影,但總是受到影評人的冷嘲熱諷,如今她嫁到倫敦,腳步也向倫敦西區的舞台踏進,五月份她將在喜劇《Up For Grabs》中,演出一個藝術經紀人的角色,這也是個新聞。

此外,《天才雷普利》的裘德洛(Jude Law)、《鋼琴師與他的情人》的安娜帕昆(Anna Paquin)、《英倫情人》的瑞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等人,都在倫敦演出舞台劇,好像這年頭好萊塢演員,不演個舞台劇,不過個水,就不算明星似的。

演 電影畢竟跟演舞台劇不同,電影可以透過鏡頭的捕捉、重拍、後製剪輯,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舞台劇可就不同,這可是真槍實彈,像是一場演技的肉搏戰。拍電影 時演錯,大不了重來,演舞台劇忘台詞,你就只好對著台下觀眾傻笑,等這觀眾對你報以鼓勵的掌聲。換個比喻,拍電影或電視劇,有點像在錄音間,舞台劇則如同 現場演場會。就表現來說,這兩者各有千秋,就演技來講,我們卻總不免覺得舞台劇的演員的功夫底子較硬。除了劇情之外,看演員們飆戲是戲劇之所以吸引人的地 方,舞台劇的現場挑戰性,更容易激發觀眾在這方面的期待。

所以當一個好萊塢明星將演出舞台劇時,可以說他即將經過某種劇場的成年禮,為的當然不是金錢,而是對自我演技的挑戰與肯定,也難怪每次有那位巨星要踏上舞台時,總會引起媒體的騷動。

其實不少電影明星之前都待過舞台劇的訓練班,並參與舞台劇的演出,像詹姆士迪恩、馬龍白蘭度、艾爾帕西諾、《畢業生》的安班克勞馥(Anne Bancroft)、達斯汀霍夫曼、勞伯迪尼諾等人,都曾在紐約著名的”Actors Studio”受過演技訓練。

“Actors Studio”是由美國著名舞台劇與電影導演Ella Kazan(《慾望街車》、《伊甸園東》)於一九四七年所創,並透過方法演技(the Method)重要創始人Les Strasberg的努力,將該工作室發揚光大。Strasberg承繼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重視即興表演(improvisation)與 情緒記憶(affective memory)。即興表演強調非劇情文本出發的靈感火花,但要求包含的情緒必須與劇本所呈現的情緒相似,像艾爾帕西諾便非常擅長這樣的即興演出;至於情緒 記憶,則是透過演員回憶過去生活的一些事件,激起演員的真實情緒,並將這情緒轉化到類似的演出情境中。

“Actors Studio”已經成為演員的名人殿堂,他們不收費,要成為會員還得接受兩階段的演技考試,會員終身有效,可說是對職業演員的最大肯定。”Actors Studio”還與紐約的New School大學戲劇系合作碩士班課程,像今年,已是”Actors Studio”終身會員的勞伯迪尼諾,便擔任該班演技方面的講師。

不過電影演員從事舞台劇,其實最大的魅力還是觀眾的鼓勵。如果你拍 電影,除了從票房與影評之外,演員並無法得到真正演技的肯定,拍了三個月戲,除了金錢外,可能是熬夜、緋聞與被導演罵。但舞台劇就不是這樣,你每一天、每 一場的演出,在結束的那一刻,演員都可以得到台下觀眾面對面的直接鼓勵。如果模仿馬克斯的說法,那就是演技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將為演員所擁有,而演員在他 的演技勞動中得到滿足。

美麗的尼可基曼年輕時曾參與舞台劇演出,並受過芭蕾、戲劇與默劇的訓練,去年在倫敦Donmar Warehouse的演出又勾起她的戲癮,並差點參與契可夫《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與莎士比亞《第十二夜》的舞台劇演出,結果硬是被電影界規勸回去了,因為她已當了電影逃兵近九個月。

電影明星參與舞台劇 的演出,只要價格合理,劇院老闆最是高興,因為劇院可藉此機會得到免費宣傳、接收電影觀眾的潛在票房;欣賞心中的偶像進行演技肉搏戰的觀眾們,胸口小鹿亂 撞不已;至於明星們,則沈醉在實力派演員的封號與觀眾的肯定的掌聲中。所以明星演出舞台劇,可說是三贏的局面。

當然,他們也得全力以赴,否則就是三敗俱傷,票房失利、觀眾失望、明星失勢;因為舞台經常是影星的墳場,演員的天堂。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