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陌生的《文生.梵谷》

靜下心來,我捕捉到很多真實的意象和文字,
我美好地想像著這些枝節可以連接成一棵大樹,訴說著梵谷的生命。
但太多的時候,我無法聽過於燥動且互相干擾的演員好好說話。
我看到演員吶喊,我看到演員情感豐沛,
但我看不到戲在哪裡。

作者:goodkappa (河童)

因為之前做了一些戲發現填問卷這回事根本就是屁,
但也因為剛做完一齣戲忽然發現問卷上真心的回應好重要。

我要說的其實是,
看完《文生‧梵谷》之後,
我發現自己好久沒有這麼想寫問卷了。

這不能算是一篇劇評,
只是,
把問卷寫不下的都寫下來希望被看見罷了。

我很喜歡導演王嘉明的東西,
從五年前第一次看他的戲到現在都是,
理智上和情感上的喜歡,
所以我不會錯過他的任何一齣戲,
所以理所當然地走進劇場看了《文生‧梵谷》。

一走進劇場就發現了,舞台非常地有趣,
把整個機車行搬進了劇場,
讓剛修完機車來看戲的我整個心有戚戚焉了起來。
戲開始前幾分鐘,
所謂的裝置也開始動了起來,
是輸送帶載著一批又一批的信件,前進。
嗯,
我開始不帶任何成見地期待著。

戲開始了十分鐘,
我的內心就開始在大喊,
這是王嘉明嗎?這是王嘉明嗎?
感覺像是回到了一年前被騙進劇場內看BABOO的K。
甚至更糟,
因為你是王嘉明啊。

過多與戲不相干的後設非常薄弱,無法形成任何批判。
肢體劇場並不能成為答案。
這些不就是這幾年台灣小劇場的通病嗎?
當然一定有後設玩得好肢體做得佳的劇場作品,
那麼這一切就回歸到導演究竟要什麼了。
導演確定這是解決之道嗎?
我看過王嘉明玩大如《泰特斯》,玩小如《V》,
玩拼貼如《ZODIAC》,玩實驗如《家庭深層鑽研手冊》,
我想說的是,以往,
他的作品很好玩,
但重點是完整度極高,
導演要說的話十分明確且焦點清楚,
即使像《麥可傑克森》這麼打手槍式的演出,
也成它a讓觀眾一起爽了不是嗎。

這次的《文生‧梵谷》,
一切都顯得過度累贅。
肢體動作即使俐落好看也沒有必要。
如果要談演員談劇場又為什麼要談梵谷?
為什麼是機車行?為什麼是這齣戲?
裝置也幾乎沒有說到什麼話,
因為整個舞台已經太吵了。
即使最後在大狂歡後的安靜獨白,
也顯得太絮絮叨叨。

靜下心來,
我捕捉到很多真實的意象和文字,
我美好地想像著這些枝節可以連接成一棵大樹,
訴說著梵谷的生命。
但太多的時候,
我是不耐的,
我無法聽過於燥動且互相干擾的演員好好說話。
我看到演員吶喊,
我看到演員情感豐沛,
但我看不到戲在哪裡。

我不知道梵谷是不是有人強加給王嘉明的題目,
但看來是這樣的,
整齣戲一直像是在迴避什麼似地打著邊鼓,
而真正的梵谷,
卻只是一直一直讓演員說出口,念白念白念白,
我看不見真正的他在哪裡。

誠如戲中所說的,這只是一件畫壞的作品,
我希望這只是一件畫壞的作品,
因為我希望你還是我最喜歡的導演啊王嘉明。

如果因為我情緒過於激動而沒有任何條理清楚的邏輯那麼你也看過就算了吧。


相關評論與報導

<梵谷還能對我們說些什麼>陳志明(台新評論)
http://www.taishinartsaward.org.tw/

<表演搶先報>PAR第166期:2006誠品戲劇節 協奏曲3×3 No.1《文生‧梵谷》

<破>週報第423期:
2006誠品戲劇節 老酒新瓶怎麼裝?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