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美感教育」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文化部log

教育部近日提出「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預定從103年起推動,而第一期五年計畫的總預算42億,希望達到「美感播種」、「美感立基」、「美感普及」等目標。

從藝文界的角度,大方向應給予支持,因為藝文界長期主張,要使民眾接觸、親近藝文,透過教育是最紮實、最穩健的辦法。然而,面對這個可信度和執行力如此差的政府,「美感教育」恐淪為「砸大錢、求心安」的口號。
有立委說,讓全國所有學生在國中畢業前學會一樣樂器、參訪過國家級博物館、並到兩廳院欣賞表演,「美感教育」才算落實。對此說法,教育部長當場給予正面、積極的回應。可見,該立委和教育部長並不懂得「美感教育」。
這是一個真實的個案。在「美感教育」的消息一出,某大學行政主管找來一位相關領域的兼任教師,想徵詢如何將「美感教育」落實於課程中,以便讓課程和教育部計畫做連結,爭食這塊資源大餅。該行政主管一坐下來便開始夸夸其談,三句話不離「美」,在談到他所接觸的藝文活動中,三句話不離「雲門」,彷彿在他的世界裡,台灣只有雲門。他的語速如同一支連續射擊的機關槍,又快又急並且喋喋不休的令人想打斷,但其實聽人把話講完就是一種美學素養,正如同避免自顧自的單線發言而忽略聽者的感受,同樣也是美學素養。
那位坐在一旁的兼任教師,就這樣聆聽著該行政主管的長篇大論,僅做了極短的回答與示意,接著又是一頓疲勞轟炸。講來講去就是一個重點,課程請與關鍵字「美感」做結合(如同前一波的關鍵字是「文創」),落實於教學大綱和配分的比例中。無論課程的性質為何,運用教學的手段讓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寫報告,才能拿分數。
舉這例子是為了說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那些醜陋的對策,是居於上位的政策制訂者看不到或者不想看到的。對於沒有美學素養也不知美感為何物的學校行政主管而言,「美感教育」四字,不過就是「錢來了、錢來了、錢來了」。他們不會知道,學校欠缺美育的專業教室;號稱能落實藝術教育的排練空間,到了炎炎夏日竟然沒有冷氣;負責校內表演場地的管理者(實務界所稱的劇院舞監),是個缺乏專業知識、態度跋扈到會限制使用者去觸碰設備,深怕東西用壞了要修。試問,這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這種惡劣而僵化的環境,要推動「美感教育」並期待它能成功,誰會信呢?
美感教育切忌短視近利;如果只著眼於它的大錢,對於該解決而未解決的基本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麼「美感教育」是醜陋的。美感教育切忌目中無人;如果學生、教師、行政主管皆習慣於低頭滑手機──無論是在上課還是開會──而對於周遭的人事物漠然、冷感,那麼「美感教育」是醜陋的。「美感教育」應從生活做起,應從解決基本的問題開始。
知名作家王文興先生是很好的例子。他在台大外文系的教學風格很慢、很細,慢讀和細讀是他的教學理念。他曾說,把書讀好就有文化,而讀好的方法不是蜻蜓點水式的瀏覽,而是深入、推敲、品嘗字裡行間。他是真正懂得「美感教育」的人。歷任的教育部長沒有一個曾向社會大聲疾呼:心急操切、凡事求快、求高效率的「速食文化」,完全不利於美感的培養與發展。
因此,國中生在畢業前,不需要學會一樣樂器、參訪過國家級博物館、到兩廳院欣賞表演。國中生應遠離手機,看見同學和教師、看見教室、看見學校的老樹、附近的街道,從日常生活出發,讓心靜下來、步調慢下來,看見有哪些在地藝文團體在舉辦活動,體會自身對哪一塊藝文活動有興趣,並掌握進一步參與的管道,這樣就足夠了。換言之,對於「美感」發生興趣、認識到「美感」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才是國中生的目標,才是真正的「美感播種」、「美感立基」、「美感普及」。
問題是,再美,敵得過升學主義嗎?其實,國中老師只要做到「別把美育課挪作他用」就功德圓滿了。做不到,「美感教育」就是空的;講再多漂亮話,皆無濟於事。
以上提供各界參考。教育部能看到問題的癥結嗎?    

來源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