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

Weichi
戲子雜記
《酒神》
拉瑪瑪劇團
9/29-30
臺大綜合體育館

《酒神》是今年第八屆臺北藝術節–「東方前衛」的開幕節目,美國知名劇團「拉瑪瑪劇團」的代表作品之一。故事以酒神戴奧尼索斯為主角,祂為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神祇,是天神宙斯和凡間女子私通的孩子,該女子在天后赫拉的設計下,見到宙斯真面目而被天火燒死,故宙斯將戴奧尼索斯藏於自己大腿中直至生產。戴奧尼索斯出生後飽受赫拉迫害,但在宙斯幫助之下仍順利長大。最後戴奧尼索斯在遊歷各地後,回到自己出生地,為母親報仇,並從地獄救回母親。

酒神的表演形式可以四個字概括:載歌載舞。演員的肢體以舞蹈為主,語言則被減低到最少程度,以古希臘文演唱台詞。敘事結構為線性結構,以戴奧尼索斯為中心,場景和事件都隨著祂進行轉換,簡單說即近似中國戲曲的時空延展性。從表演形式的選擇來說,本劇以非寫實、非敘事的方式呈現龐大的故事情節,或許因為情節的廣度,使得導演企圖運用大量的創作素材,而本劇的缺失在於創作素材的整合。因緣際會下,本劇上演前曾參加講座得以一聽導演Ellen Stewart的美學觀。她的美學觀念是非常個人主義式的,對於異國文化的詮釋,乃是以個人的印象出發,並嘗試使用該國的材料呈現自己想像中的異國色彩。例如談到中國文化,對導演來說就是讓演員穿上中國「傳統」服飾,於劇中試著講些中文,再配上一些聽起來有「中國風」的音樂。故可知本劇導演實際上對異國文化內在脈絡及美學的認知有限,因此素材的運用也容易流於表面的拼貼組合,此一問題在《酒神》中相當明顯。在《酒神》中,不管是「希臘式」服裝,「印度」的舞蹈還是「希伯利」的祭典,這些素材都跟其發源地實際上的模樣不同。舞台上各元素的組合不存在邏輯脈絡,並非對文化深入了解而產生的詮釋、組合和再現,而僅是導演個人美學觀念的詮釋。於是乎場上充滿著炫麗的燈光,大量的肢體簞吽]要稱作舞蹈可能還有待商確),各式的性愛與殺人場景,各種「異國情調」的衣服,希臘文的吟唱以及創作群自編的音樂。個別來看,每種元素都存在著獨特性;然而未能整合成一有機整體,反而是百花齊放,各元素與各元素相互獨立,各場戲與各場戲的風格也相互獨立,因而無法營造出戲劇張力。不只是舞台元素如此,在演員表演方面也是如此,但在酒神中的演員的肢體語彙卻沒有經過整合,有時是舞蹈動作,有時是誇大的肢體動作,而有時卻又是一般的生活動作,讓人摸不著清楚是根據何種邏輯決定表現方式。

簡言之,要同時在舞台上呈現這麼多風格,本身就有整合上的困難,不僅需要導演個人感性的美學觀,更要對各文化的美學脈絡皆有所了解,並有所取捨,加以整合。在《酒神》的表演中,可以感受到導演致力於豐富演出的企圖心,也可以說她重視的是劇場的娛樂效果,所以才大量採用了不同種類的劇場元素,然而,這樣的單純的素材拼貼或野i以達到表面的娛樂性,但由於深層上缺乏對素材的深入了解,無法讓各元素共同營造出特定的語彙,使得本劇的內涵上極為單薄。

外表的鉛華對於藝術作品來說,絕對有其必要性;但讓一件作品歷久彌新的,往往是其內在的樸實。很可惜的,《酒神》的內在被淹沒在大量的劇場技巧之下,不復得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