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3-馬克白》看排側記

槍戰混亂現場
特派員:coolmoon、薛西
文:薛西;攝影:coolmoon

這真是一組奇妙的巧合:一本西方經典劇作(馬克白)/西方帝國的文化輸出、一位不太懂台語的特派員(其實coolmoon可能比我稍好一點)/只好操著威權體制的唯一語言)、一口台語(台南人劇團的表演主語)/過去被取消幾十年的本土語言),這三者匯集交竄的那個週末下午,我在心裡繪出如此的圖像。這簡直就是一個台灣幾十年歷史濃縮的象徵時刻,讓我不得不以此為側記的開頭。

當然,我們需要拉回正題(輕鬆一點吧)。「不插電」:unplugged,最常被用來形容一場捨去了任何需要插電的樂器,回歸樸真的音樂會。且把時序拉回到「莎士比亞不插電」啟動的2004年,呂柏伸導演說到這一系列的發想來自:「假如莎翁是當代劇場人,而且是在這樣一個深受影像媒體影響的世代,他將如何搬演那些寫於400年前的劇本?」場邊討論三女巫

然而這並非台南人劇團首次詮釋《馬克白》,早在2003年的「莎士比亞在台北」藝術節(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鴻鴻策展),呂柏伸即帶著《女巫奏鳴曲-馬克白詩篇》北上。四年之後,馬克白以全新的姿態再度復活(請觀眾不用擔心兩者的重複),從台南走到台北,再躍至亞維儂外圍藝術節(Avignon OFF),與另五個台灣團體集體發光。

導演指導情形

其實,看排的60分鐘,大部分時間我想著《劇場事3》(亦由台南人劇團編輯出版)裡提到的,這幾年來台南人劇團受到官方不少「為什麼頻頻搬演西方劇作而少原創」的質疑(台南人劇團另有一項從2001年啟動的「西方經典劇作台語翻譯演出」計劃)。不禁聯想起好幾年前一場討論劇場的座談上,台灣渥克劇團的陳梅毛對於密獵者劇團的鴻鴻以搬演西方劇作為主的路線,以及鴻鴻是否忽視了所謂「台灣的身體」之建構。鴻鴻說,這也是一種「對抗」。而身為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的呂柏伸則說,我的學習經驗都來自西方,這就是我的養分。

第九景

當然,我也沒有忘記那天雖然只待了短暫的60分鐘,演員的唸白與表情已經讓我好好放鬆了一下。呂柏伸導演在2003年曾說:「20世紀既是導演的劇場,那麼今天的導演又能提供甚麼新意呢?」我想,我很樂意進入劇場看看這一次的《馬克白》能帶來什麼新舉?至於聽不聽得懂台語這件事,我只能說,在劇場裡語言從來不是問題。

另外,請觀眾們也別忘了每週看戲俱樂部將針對此作品舉辦討論會,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參加。
【附錄: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1-3節目資訊】
1、2004‧羅密歐與茱麗葉
2、2005‧哈姆雷特
3、2007‧馬克白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