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搖滾台灣》

河床劇團《愛因斯坦搖滾台灣》
作者:楊媁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

日期:2007‧5‧6‧1430
地點:敦南誠品B2藝文空間
團體:河床劇團

5月6號悠閒的下午,我來到敦南誠品觀看河床劇團的《愛因斯坦搖滾台灣》。向來以富有詩意且強烈的視覺意象營造出寧靜優雅的超現實風格,繼2004年《羅伯.威爾森的生平時代》後,團長郭文泰又突發異想的,這次準備要震撼1到100歲的大小朋友們!
演出沒有節目單,全長45分鐘,輕鬆的英式搖滾暖場伴隨身邊的孩童此起彼落話語,形成一種特殊的氛圍,舞台上看似一片長長的白牆和一扇門,是可以前後移動的拼貼佈景,這次演出結合影像,以突發奇想讓愛因斯坦重新誕生,但這次科學博士卻變成了台客,用他的角度看待猶太及納粹屠殺,和其他演員用聲音與肢體的表演在孤獨內心的意象裡反看台灣。

有趣的是飾演愛因斯坦的演員,真的有幾分神似,看著粗金鍊條和滿口檳榔,真的有被「搖滾」一下,一開始的演員感覺兒童劇的表演方法,到後來的stomp即興打擊和演員們的歌唱(我認為試圖營造Philip Glass的Einstein on the Beach),給1到100歲的觀眾們有多元的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但有時卻會令人感到情節的突兀與斷裂,然而在後段一種神聖氛圍藉由簡單的旋律吟唱營造出來,愛因斯坦哀傷的神情撕去他那層假人皮,其實頗為震撼(只怕嚇到小朋友)!特別一提的是影像,開始的片頭是由一支紙飛機的飛行航過世界到台灣,在飛行的過程中紀錄般的配合一些重大史事的新聞,而戲的中間一段愛因斯坦的簡短故事,殘酷的納粹屠殺和戰爭無情用一種卡通式的方法呈現,之後卡通愛因斯坦走進影片投影邊緣剛好真的愛因斯坦也走出,而一旁放著輸送帶,上面則是一段一段的毛髮,這個畫面讓我非常深刻,一種無奈與悲傷油然而生。

此劇名為《愛因斯坦搖滾台灣》,搖滾並不是指音樂元素,而是一種心靈上和歷史的的相互對應,實驗性頗為濃厚,但能不能為每個觀眾接受又是另一個討論,愛因斯坦化身台客是一種驚訝,笑看歷史或幽默以對猶太人的命運都叫人憐憫,而搬移到台灣來,其實在政治上我們也有釵h悲哀與無奈,但端看《愛因斯坦搖滾台灣》這個劇名讓我有所期待,短短45分鐘,它其實可以有更多情節式的發展讓我去感受他的搖滾,一些不連貫的表演反而讓我不解,雖然中間有讓人感動,但它其實可以更深層的去探討更孤寂與無奈的那無情歷史,但也頃郕]著1到100歲這樣的標題,使的導演手法與故事走向有釵h點到為止的限制,但對我來說他並沒有太深的rock到我,我倒是有點遺憾。

徒有酷炫劇名的《愛因斯坦搖滾台灣》
作者:張念慈(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

團體:河床劇團
時間:2007/5/4 pm7:30
地點:誠品敦南B2藝文空間

大概是在前年的六月,河床劇團有一部戲叫做-米系列最終曲《爆米香》,當時有一小部分的演出片段在電視新聞中做了介紹,在短短不到三分鐘的新聞畫面裡,我就被充滿意象符號的場面調度所吸引了,總覺得不管怎麼樣一定要看一次河床劇團的作品才行。這一次正是衝著對河床劇團的景仰而去看戲的,期待很高這是一定的,不過全長才50分鐘的節目,實在長度也太短了,而且也有很多疏漏,實在令人非常失望。

《愛因斯坦搖滾台灣》是個拼貼的語句,劇名並沒有一定的特殊意義。不過倘若作品本身沒有辦法讓觀眾感受到愛因斯坦到底是用什麼方法以及為什麼要來搖滾台灣,那麼作品本身不過就只是一個大雜燴式拼貼下所產生的四不像,空有符號形式卻骨肉分離,全無意義。

如果說將「搖滾」以音樂的角度來詮釋,那麼劇中的確是有一些令人哀愁的人聲合唱和一場不好不壞的鍵盤打擊樂。整齣戲的情緒基調幾乎都是低沉感傷的,與高亢激昂的搖滾實在相差很多,這樣的組合可以算是搖滾嗎?

劇中唯一出現的台灣意象,是愛因斯坦死了之後卻復生變成的台客,而且還當著觀眾的面前把起妹來,這種做法不但膚淺而且還有眨低台灣的嫌疑,難道這樣就算是和台灣扯上關係?構成劇名的三大元素,愛因斯坦、搖滾、台灣,到最後只剩下愛因斯坦,以及大量的動畫來緊貼主題。

而這齣戲的舞台由可以開闔的大牆所構成,再加上一個傳送帶機關來為觀眾帶來驚喜。可是大牆打開之後並沒有出現令人出乎意料的設計,大牆的開口只變成演員上下場的出入口罷了,以及燈光設計的使用也缺乏意義,無法為情境或意象加分。

整齣戲不論是燈光的表現或是舞台的使用上都令人覺得了無新意,雖然投影的動畫非常吸引人,也透過投影來彌補了一些舞台設計上的不足,但動畫最終卻從輔助變為主要,讓其它元素顯得可有可無。

這齣戲幾乎全部都是靠著動畫在表達主要思想,其它部分的戲劇張力太過薄弱了。再加上主題與劇名一點關係都沒有,也沒有節目手冊來幫助了解,如果說觀眾將期待放在對劇名的理解情況之下的話,那我想期待自然就會落空了。

河床劇團官方網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