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的看戲撇步

小令(文化買辦。)
相關連結:http://www.wretch.cc/blog/shiaolin
戲齡:從老媽買《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錄音帶開始,堪堪二十年。

我不是文藝青年,但是我現在某程度是因為劇場而工作生活著。所以我的看戲撇步,並不純粹,甚至很功利,說是製作人的挑刺都可以。我這輩子最認真並且瘋狂看戲的時候,應該是因為工作外派北京時。 那時才剛開始跟劇場熱戀沒多久,就被北放蘇武牧羊,整整用網路看表坊的討論區望梅止渴了一年(啟蒙是黃小貓的一婦五夫排練日誌),才開始跟當地的劇場朋友聯繫上,開始排戲寫戲吵戲。在北京,嚴格意義上是沒有像台灣這樣的"小"劇場,在北京的"小",作為演出場地的規模"小"意味,多於"experimental"、"off"這樣的小。所以如果看膩了首都劇場的茶館兒大戲,或是保利劇場的超空洞華麗歌舞,即使是去人藝小劇場,都還是多只能看到講話一大堆、情節文本直線的話劇。因此在北京看戲的期間,反而走出劇場,才看得到記憶深刻的作品。

我曾經在翹班的中午,十一月底的寒風中,在理工大學的校園看到過太陽劇社的的露天演出,主要編導兼演員顧雷的表現讓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也在彼時剛剛興起的798中的《仁》畫廊,站著看完北大劇社出身的朋友自編自導的《蛔蟲》,這些戲或許不精緻,但表現出來的生命力跟創意,卻頓然讓我開始嚴重思鄉。

噢,另外,那時候在回台灣放假時,為了彌補思鄉病,看戲更是認真,都會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安排回台灣時短短的看戲行程,從週五晚上堪堪排到週日晚上,什麼戲都看,甚至有週六早上跑去台北市政府親子劇場看小紅帽與大野狼的兒童劇,或是起早貪黑,一天來回高雄只為了看《致波赫士》的彩排。

大小通吃,葷素不忌,非常懷念那時看戲的新鮮與熱情啊。

現在看戲,會先從不是戲的部分看起。盡量以不是親友團不是知情者,以觀眾的純粹身分盡量如此地從各個消費性的環節看起。

挑戲前,先挑DM。這是個包裝的年代,雖然不一定DM做得漂亮戲就能保證好看,但是DM就是一個劇團用心的初步檢驗,也不是花了大錢DM就能有質感的,因此如果DM的文字能用心,圖案照片簡單別緻,並且資訊清楚,基本上我就會放入心底的購物車。

再挑劇場。不管在北京或是台北,幾個固定的場域是必然會不定期造訪的,譬如台北的實驗劇場、皇冠小劇場、牯嶺街等,北京的東方先鋒、人藝小劇場等,都是挑節目的好所在;但愛玩的策展人老愛尋覓更出奇的場地,藝廊曙U等等通通不拘,新的場地總是會有新的互動與驚喜,北京比798更遠的草場地就是新的探索所得。

進場先看節目單跟前台人員。記得曾在訪問相聲瓦舍時,製作人提到他們是以經營服務業的態度在訓練前台,小至公共電話在哪或是不可以噴香水等細節都不放過,這樣的前台訓練自然讓人能夠靜然肅穆準備靜心看戲;但某程度我更喜歡看小劇場的前台人員,多半是熱情的應募義工們,看著大家怎樣吆喝叫賣節目單與發送問卷,往往就可以看出這個劇團的魅力,如果戲有一定的熱情,場外的義工也多半活潑主動,用心點的還會搞笑叫賣,碰到這種我二話不說一定馬上掏錢支持。

看戲中,除了戲的本身,其實很糟糕地,我會….算成本。看佈景看場地看節目單看服裝,來推估整體的大概成本。譬如前陣子看某齣本土音樂劇,我就會很不服氣地想,這幾個景片加上KALA帶音樂,加上側面得知的演員PAY,這幾場要一千萬?

看完戲,我也會很注意前台人員收問卷的工夫,雖然我很賭爛北京的觀眾都不寫問卷,但是我自己在台北看戲的時候,看完戲通常很累,其實會很懶得寫問卷,這時候就又是觀察前台人員的好時機了,開場前發的問卷現在有本事讓我還給他,這劇團今天晚上的表現,就又加五分了。

這是做製作的不能純粹看戲的悲哀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