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的大夢──《艾斯寧》


作者:WeiChi
新聞台:戲子雜記
演出名稱:《艾斯寧》
演出團體:劇樂部劇團 101巷藝術節
演出日期:2007/7/22
演出地點:劇樂部戲劇場

「藝 術反映生活」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劇場這門藝術更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無數創作者曾提出以戲劇改造社會理論、作品,台灣的情況也不例外。只是,對於生活 在後現代或後後現代的年輕創作者而言,處於高度消費化的社會,要在作品中提出社會關懷似乎很難避免反被收編入社會這個大體制之中,劇樂部劇團所舉辦的 101巷藝術節的作品之一《艾斯寧》即是如此。

「艾斯寧」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平時飽受洪水之苦。一日,智者向國王警告艾斯寧即將被來襲 的大洪水淹沒,但國王卻聽從大臣克的聳恿,獨自前去避難,將國政交給大臣。大臣叵開了緊急會議,與智者、商人、設計家共同研討防洪之法,混亂過程中,嘗試 了防洪水用椅、顛倒地圖和手牽手守護等方法後,艾斯寧終究被洪水掩沒。

本劇儼然是生活重要議題大全,舉凡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冰山融 化,娛樂文化,像是電影《變形金剛》的情節、iphone上市等,再到政治方面的嘲諷:將地圖倒過來放,手牽手守護土地,以及很明顯的四面環海的島國影射 台灣。元素的隨意挪用可說是後現代主義的基礎理念,身處這個年代的年輕創作者理所當然地對自己生活裡的素材較為熟悉,採用這些元素並不讓人意外。只是從 《艾斯寧》的劇情來看,創作者並不甘於僅僅遵守後現代主義的玩樂觀念,而更希望能傳達自己眼中的社會亂象。因此,《艾斯寧》被處理成與現今社會亂象隱約呼 應的一則警世寓言,亡國的真正原因不是洪水,是弄臣、奸商、自以為是的藝術家與頭腦不靈光的智者互相謀利的結果。談到這裡,有沒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這種 觀念在童話、寓言裡都不是新鮮事,創意在哪裡?

創意當然還是在於試圖透過那些生活元素的拼貼來勾勒國因人亡的原型故事,不過雖然《艾斯 寧》意圖透過種種觀眾熟悉的話題來包裝社會關懷,但在創作者為使觀眾對眼前戲劇情節莞爾一笑,使得原本理應服務於連結劇場與社會的創作材料淪為搞笑之用, 諧擬的最大目的──使觀者從以從另一角度來觀看被諧擬的對象──卻被遺忘了。於是創作者雖然嘗試要將本劇與社會產生聯結,但實際上卻與社會徹底脫節,就如 同一直試圖想說明洪水嚴重性卻不斷被其他角色打斷的智者,想要好好表達對於社會的關懷,但被自己周遭的種種干擾打斷。換言之,創作者從事諧擬的同時實際上 是在認可被諧擬的對象,運用流行話語搞笑的結果,其實認同了這些元素的主流地位,被自己意圖嘲弄的文化所收編,限制了自身能夠運用的語彙,想藉諧擬來傳達 關懷卻變成為諧擬而諧擬。

被收編的最大原因在於調笑的背後根本無話可說。國土沉了,人民死了,壞人跑了,那又如何?就算要將此劇僅僅視為 社會亂象的隱喻,弄臣、奸商何處沒有,又豈只是台灣才有?到頭來《艾斯寧》跟台灣關係最密切的只有同樣四面環海而已。文本完全奠基在現象描述的因果律,結 尾演員發表的艾斯寧在一夜之間沉沒的警語,充分表現出創作者希望藉由此劇結局來提醒觀眾的意圖,但事實上全劇缺乏深入論述,對於社會沒有明確觀點,所以只 能描繪一則簡單易懂的寓言。童話故事般的劇情反映的不是創作者對社會的關懷,而是疏離。

藝術作品是否非得與社會有所互涉見仁見智,但不論 立場為何,創作者都應要能有明確立場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艾斯寧》反映了創作者試著透過劇場來表達社會關懷的用心。但是,大量時事的流入反倒取代了原本的 主體,使本劇流於膚淺的搞笑。劇場只是一個媒界,真正要負起社會責任的是創作者。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達利歐佛那樣能巧妙結合社會關懷與戲劇手法,若無話可說 的話,不需要強迫作品與社會建起實際的連結關係,倒不如好好鑽研戲劇手法,製作具有高娛樂性的作品。劇場可以單純只被視為娛樂,但若要賦予它社會關懷的任 務,創作者要能一肩扛起這個責任才行。

圖片引自該劇部落格

**若需轉載本文,請與作者聯繫並且取得同意後方可轉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