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實驗劇場的觀察方式──林克歡《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讀後

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文:莫兆忠(澳門劇場工作者)

作者:林克歡
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實驗劇場從來都不好評,因為有些實驗性作品它穢睃N在造形式實驗,或者說顛覆觀眾的觀賞習慣就是它的全部內容,論者不能以固有的主流戲劇觀去評量這些作品,然而當你努力為作品總結個「中心思想」,或硬要將舞台上的每個畫面、動作都對號入座,就容易變得過度詮釋。
  
牛津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中國戲劇評論家林克歡先生的最新力作《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起初以為該書是將他多年來的戲劇評論文章結集那一類,讀畢全書後,才發現是一次對香港當代劇場創作面貌的、有系統的梳理。

林克歡在書中以香港人的「本土意識」興起,至近年實驗劇場商品化的轉向作為核心,串連起自八十年代初至今廿多年來,他對香港實驗劇場的觀察與評析,也可說是華文世界至今第一部有系統評述香港當代實驗劇場的專著,一如這個出版計劃的發起人茹國烈在自己的網誌《給城市的信》中 所言:「林老師把香港劇場放到香港整體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中,讓劇場人找到他們在香港文化發展中的位置。」這是「兩岸三地當代實驗戲劇述評」出版計劃的首 部,香港之後,還有關於中國先鋒劇場和台灣小劇場兩冊,三冊出版後將翻譯成英文版,茹國烈認為這計劃如果成左爾隉A「將會影響世界對中國當代劇場的看 法」。三冊書現在只出了香港部份,是否能達到茹國烈的理想尚屬言之過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確為中國當代劇場發展填上了重要一筆。

林 克歡是中國劇場評論界中,幾個最為港澳劇界推崇的權威之一,最早接觸林克歡的文章是在香港一份己停刊的文化刊物《打開》中,它以「分崩離析」來形容香港當 代劇場的發展,不但從美學的角度去思考,還首次讓我看到如何從整個社會的政治、文化環境,去理解當前的劇場,尤其是實驗劇場的發展。三年前,他為香港藝術 中心主持劇評課程,我慕名到香港上課,眼前已六十多歲的老人家,原來在香港出生,聽得懂廣東話,年輕時畢業於廣洲暨南大學中文系,曾在北京當過中國青年藝 術劇院文學顧問、院長及藝術總監,那時他說正在寫一部關於兩岸三地實驗劇場的書,還說自己在這三十年來已看過三千多齣戲了,非常有幹勁的那種老人家。
  
《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分為「香港本土戲劇的興起」、「舞台上的香港故事」、「紛雜的另類劇場」和「後九七劇場:審美與政治商業話語的混合」四章,它大概不是一部學術 巨著,當中沒有開創新的理論觀點,也沒有很多對個別演出的深度評析,但卻能以非常獨到而簡明的筆觸去概括出三十年來香港實驗劇場演出,以及多個主要實驗劇 團、導演的風格,它們如何呈現出香港人對文化和政治身份的疑問與態度。如果你對欣賞當代實驗劇場仍然感到吃力或消化不良,或者,《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會為你提供一種相對實在的觀察方式。

林克歡這個「兩岸三地當代實驗戲劇述評」,很遺憾地沒有將澳門包括在內,不過,澳門近幾十 年來的本土劇場實驗,都跟港、台和內地的劇場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其中又受香港劇場演出的影響最大;當你在第一章中看到他批評過去人們「用過份偏重政 治的粗疏論述,或已淪為濫調的『華洋雜處、中西匯合』,去代替深入地觀察與認真的研究」來看待香港文化時,你會馬上想到澳門劇場以至歷史書寫的困境;當近 年劇評人仰望著,以至年青劇場工作者都仿傚著,進念二十面體《東宮西宮》一系列左右逢源的政治喜劇時,林克歡就對這種「將政治變成一種商品、一種供人哈哈 一樂的消費」的戲劇現象提問:「這究竟是先鋒劇團、先鋒藝術家在商品社會的生存策略,還是一種大勢所趨、不得不然的根本轉向?」從《戲劇香港 香港戲劇》中,我們不難同時看到澳門當代劇場發展的其中一面鏡子。

※原刊於澳門日報,文化版/嬝狙伅�

本網站之文章版權皆為各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