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同樂會──《浮浪貢開花2》


作者:WeiChi
新聞台:戲子雜記

演出名稱:《浮浪貢開花2》
演出團體:金枝演社劇團
演出日期:2007/08/16
演出地點:紅樓劇場

在 劇場打滾一陣子了,戲也看了一些,有時總會不禁想起葛羅托斯基提出的問題,劇場要如何有別於電視、電影。在影視工業高度發達的後千禧年時代,劇場仍然存 在,台北這地方幾乎每星期都有戲可看,葛氏的憂慮似乎沒有擔心的必要。不過若換個角度來思考,究竟劇場的特殊性在什麼地方,依舊值得探究。更進一步來說, 怎樣的戲劇可以代表台灣這塊土塊,原生於台灣的歌仔戲是可能的選項,但是,金枝演社《浮浪貢開花2》所展現的同歡風格,同樣具有一定潛力。

本 劇故事相當簡單:浪子回鄉。浮浪貢阿才回到了家鄉,發現妹妹玉蘭生了小孩,自己的阿姨訂了婚,家裡更多了一位寄宿的女孩,讓阿才一見鍾情,展開了追求。同 時,妹夫暗地努力想開店卻意外地讓玉蘭感覺被疏遠;阿才的阿姨則是遇見了酷似舊情人的男子,對現今愛人的感情產生動搖。故事就在這三段愛情故事分別收尾時 結束,阿才又再度踏上流浪的旅途……

中場休息時,一度有想離場的衝動,《浮浪貢開花2》的美學實在不是針對習於精緻劇場的觀眾而發。極度 誇大的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搭配巧構的誤會愛情劇本,顯眼而豔麗的服裝,大紅大藍的炫目燈光再加上圓形霓虹燈,還有大量的台語老歌,《浮浪貢開花2》儼然是 齣在劇場上演的台灣鄉土劇。除了「俗擱有力」四字之外,很難找到更貼切的形容詞。

然而,暫且拋下以往的慣性思考,眼前的作品其實完成度相 當高。音樂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古典音樂與台語老歌,燈光用色極為大膽,突顯了歌廳秀的氛圍,舞台雖然是簡單的室內景,由木頭搭建成的地面卻直接呼應浮浪貢的 飄泊天性。各個元素呈現一種拼貼美學,但高度自由之餘,調性都非常統一,對於全劇所需要的情緒皆有加分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有無怨無悔的 親情,誤會與和解,歌曲與舞蹈,演起來熱鬧非凡,看起來歡樂異常。金枝演社主要發展的劇場實驗走向之一便是這類從民間胡撇仔戲發展而來的庶民美學。表演元 素的運用極為自由,幾乎沒有限制,並且不斷的把新東西丟到舞台上去,從電影蒙太奇式的轉場,類似紅包場的歌廳秀,到以人扮偶、偶劇等,只要保持觀眾的新鮮 感皆一律採用。這些手法配上民眾熟悉的愛情、親情題材,與民眾距離相當接近,頗能搏觀眾歡心。

不過,從表演方面來看,這種胡撇仔戲的美 學,其內在邏輯並非完全穩固。演出的大多數時間裡,採用猶如歌仔戲唸白的口條以及默劇式的誇大肢體表情,但需要表達細膩情感時,卻顯示出表演語彙的不足, 仍需回歸到寫實的表演方法。如此一來,表演便遊離在兩端相異的質感之中,未能取得一個穩定的調性,加上不少刻意插入的搞笑橋段,連帶使戲劇節奏的步調起伏 不定,整合度反倒不如舞台元素。從劇本來看,本劇未企圖說什麼大道理,只是一連串誤會與化解的過程,但其結構卻極為精練,各個環結扣得十分緊密,可看出是 由受過專業編劇訓練的人所寫出的劇本。從劇本而起,再從舞台的緊密整合,最後至表演方法的分崩離析,雖然本劇看起來是齣輕鬆鄉土劇,但各部門背後,都有著 非庶民的「專業分子」在操控著,只是隱身得非常巧妙,僅在表演風格的罅隙之間得以一窺其身影。因此,實際上《浮浪貢開花2》雖展現了親民性,但實則是非通 俗的「專業分子」所想像的庶民美學。讓人不禁要問,如果捨去這些舞台技術與搞笑橋段的包裝,這種美學能否成立?又或者,這種風格是否真的是能代表台灣的風 格,若非接觸過久遠的台語老歌,看過灑狗血的電視鄉土劇,甚至若不懂台語,則這齣戲的特色根本無法理解。代表台灣,難道意味僅有台灣人能懂?

如果說,金枝演社胡撇仔的風格實驗第一步是廣納台灣元素並加以剪裁入戲的話,那麼這階段的任務完度已經相當高。下一步讓人期待的是,要如何取捨這些素材,使之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能真正的建立起一種以往未見的風格,無關知識分子或是庶民,而是獻給想進劇場一笑的觀眾。

其他品戲文章:《浮浪貢開花PART 2》by 小六

本網站之文章版權皆為各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