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作「圓場」?


發表人 薛西 於 10:01:34 (220 人讀取)

(編輯說明:此文從台北新興的「圓場」回視澳門展演空間的足與不足,選擇轉載於此,意在提供劇場工作者、觀眾一個展演場地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思索點,或可間接與劇場生態連接起來。如果您讀後有話要說,不妨按下回應鍵,或者撰文投稿,抒發己見。)

作者:莫兆忠(澳門劇場工作者)
站台:chong+neng = 忠+寧

最 近才看到台北劇場界的一段舊聞,今年四月又一個公有的閒置空間,改建成藝文空間「圓場」,圓場給六個台北劇團進駐並管理,還有餘下一個排練室和一層多弁鄐 u作室開放給其他表演團體租用。這段舊聞,令我想起早前一個本澳劇場界的聚會。聚會開始時主持人希望就政府的藝文資助政策,向各藝團問意見,差不多兩個小 時後,大家談論的內容,仍圍繞著演出場地和排練空間不足的問題。十多個不同資歷、不同藝術取向的藝術團體,竟然找到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喜是憂?

說 場地不足,先要看看演出的數量。回看二○○六年至今年上半年,本地劇場製作有明顯增加的跡象,大型製作有澳門藝術節的《紅顏未老》、《捕風中年》,以及土 生葡人話劇,澳門文化中心因「劇場.嬝炕D劇場」系列而出現的五個本地導演作品,戲劇農莊、澳門戲劇社和曉角劇社每年至少一次大型公演,再加上小山藝術會 和慈藝劇社合辦的《森林之王》,本地劇場工作者的面孔尚算可以在海外藝團的狹逢中偶爾出現。

小規模的劇場製作更可說是幾年來最熱鬧的時 光,先是新生代劇團如夢劇社、梳打埠實驗工場、葛多藝術會、創志劇社和1983的掘起,加上一些團體如藝穗會、曉角、文娛及足跡等更扮演了中介角色,舉辦 如「新秀劇場」、「青少年短劇匯演」、「新晉導演系列」、「教師戲劇專場」、「小劇場『混』動」及「新作劇場」等對象不同的匯演式製作,增加了新一代劇場 愛好者的參與機會,這些機會不止滿足了演員的表演慾,還為劇場上編導、創作隊伍加入了不少新血,澳門小型劇場的演出已到達一個搶排練場、搶演出場地的地 步,據聞夏天過後出現的還有石頭公社的《聽見了,當紅鼻子遇上橘色的天空》,牛房倉庫的「牛房劇季」秋季演出,以及「澳門藝穗2007」的眾多小劇場演 出……
。如果硬說澳門展演場地「十分足夠」或「狀況理想」的話,也陳u有點不負責任。

「位處中華路二段487-497號 及泉州街34巷1-8號,屋齡近半百的七棟養工處舊宿舍,閒置荒廢多年之後,在台北市文化局「藝響空間網」專案的推動下,由創作社公開標得此案,同時聯合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飛人集社、沙丁龐客、動見體、魏海敏京劇基金會共六個表演藝術團體共同進駐。六團以『圓場O space』為此聚落命名,期望讓此地成為台北市最新熱門的藝文創作據點。 」台北劇團創作社的部落格裡如此介紹。

這是繼牯嶺街小劇場 後,台北市另一個供小劇場作展演之用的公有閒置空間。反觀澳門近年小型劇場製作的數量日增,演出及排練的空間卻依舊不足,主要的小劇場空間如曉角實驗室、 石頭公社及窮空間等都是由民間自己艱苦經營的,曾經是熱門表演場地的教科文中心則一直處於「即將維修」狀態,另一適合作小劇場演出的牛房倉庫以視覺藝術展 覽為主,檔期難遇,且因電力不足而不能用多於五支舞台燈及不能安裝空調系統……。外地朋友來澳門,我帶他參觀牛房倉庫,他大讚澳門政府懂得將這種 特色舊建築改成藝文空間,我很慚椰a告訴他,這樣的藝文空間就只有這一個,其他的都已成為政府辦公大樓,花了多年才修繕好的鄭家大屋也將成為酒店,朋友跟 我談起香港、新加坡、台北的類似經驗,我說有關經驗多年來已有不少書籍出版過,也有本地團體開研討會討論過,政府不會不知道,「澳門就是與別不同」,知道 而不去做,大概就是覺得不重要吧!話說回來,由於一直以來澳門藝文政策都是以單項活動資助為主,行政費用、場地提供等更有助藝團長遠發展的政策卻一直得不 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即使現在給你一個「閒置空間」,如何找全職人員去管理?如何支付為數不少的設備裝置費用?如何面對每月大筆的水電費用?

當我們興高采烈地以極低的票價去迎接那隻來自百老匯的《貓》的同時,或者就可以盡情遺忘那些一直在邊緣遊走的本地藝團,一些真的可以令澳門「與別不同」的創作力量。

原刊於澳門日報.新園地.眾藝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