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移動的二三事《家族女子群像》


家族女子群像

作者:薛西
站台:在你說喂之前

日期:2007‧8‧19‧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導演:唐梅文

1
二樓是一件裝置藝術,家族合照、家人信件、偶像照片、獎狀等物件一一晾著,好似「故事」在「歷史」中曬著,曬著曬著便成了「過去/記憶」,等著曬衣人一一取下、收回、摺疊,歸進自己的衣櫥。

一 樓,劇場內先是一名演員進行著如佈置二樓之裝置般的動作,物件與衣架,回憶與家族。然後燈暗,演員離場,影片開始播放。析析嘩嘩,家族內女子一一現形,導 演兼攝影者發問,眾女子回答。於是我們發現作者最大的好奇原是來自「移動」,從「北港」起始,擲出一顆顆命運機會的骰子,

裝置、影像、戲劇,這是其一。

2
其二,關於移動,主角無論作者或者影像或裝置裡面的那些名字,皆為家族女子,年輕的有其地理移動(外地求學、就業等)的歸究,年長的有其時間(年歲、組家庭等)移動的回視。生命在移動、身分在移動、不斷不斷地衝突、選擇,然後力求平衡。

「住家裡比較好還是住外面比較好」,變成一個面對年輕的,作品中既基礎又關鍵的回答;而面對年長的,「家庭與個人之間」則是一個既富挑動性又引人發嘆的提問。

3
這 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她利用了二樓、一樓的劇場及暗藏的囚室,構築出作品的樣貌。可是二樓與一樓並沒有形成更強烈的關連,在作者的設計中似乎無意瞼X一項 必然性的策略,而若不上二樓事先或事後觀看其中的物件,僅將視線置於一樓時,就沒有能夠具備更好的延展性,就像一篇缺了餘韻的小說。

或 者,當我們從「作者與第一部作品」的關係加以觀察的時候,便會發現《家族女子群像》透現的一種猶豫處境:在利用了多媒介的進攻性之下,卻是顯得保守的組合 方式。作者歷經如果兒童劇團、身體氣象館承接牯嶺街小劇場的兩段時期,大概很難找出比她更熟悉該空間的人,但在這一次的作品,卻很可惜的,沒有能夠看到她 將這份熟悉加以運用。在三種主要媒介之間的聯繫也缺少了一些聯繫的必然性。然則,反向來說,《家族女子群像》的價值反而在於它的「可能性」;而大膽運用多 媒介的勇氣,也算是「新潮實驗室」的一種突圍方式。

4
之前撥電話到牯嶺街找作者唐梅文,方才知道她已離職,或鹿H同此一作品誕生的,是她的新階段生活的邁進。

5
歡迎有空常常回來(我想她是走不開了)。

本文已徵得作者同意刊載。如需轉載,請與作者聯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