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那些喜歡滿口「我們」的人

文字: 鄒欣寧
網站: 欣寧的文字收納室

第一次意識到「人稱」的重要性,是因為我的國小同學吳建中被老師罵。

吳建中當時是班長。除了可以享有管秩序、記學號,以及升旗典禮時帶全班進場等福利,他還可以在班會時發表以上各福利帶給他的心得,例如,「我希望你們以後聽到上課鐘聲就回到座位不准說話」、「我希望升旗進場時你們齊步走的動作要跟我一樣」、「我希望你們到合作社買東西的時候要讓我插隊」(最後一句是我亂講的)

但那一次吳建中侃侃而談他對我們的希望時卻被老師罵了。老師說,「我希望」和「你們」放在一起時,表示吳建中不把自己視為班上的一份子,更不用說班長不只是一份子,還是我們的表率。她要求吳建中把所有發言改以「我們應該」開頭。

平常表情很少、看起來跟門神沒兩樣的吳建中臉紅了。他紅著臉按照老師的話做,把他變成了「我們」。不知道是臉紅的緣故還是人稱變化的關係,總之我忽然覺得他不再那麼遙不可及。這可能也造成班上暗戀他的女生變少。

往後好長一段時間,我對說話愛用「我們」的人,心裡總存著一點說不出原因的戒心。儘管偶爾我也有幾次說話時用「我們」取代「我」。雖然一說出口就對自己有股莫名的嫌惡,可是不得不說,「我們」有時真是一個好用的人稱啊⋯⋯

不過,不知道各位發現了嗎?文學和戲劇作品裡不常出現「我們」。我們這種集合代詞,跟標榜角色獨特性的創作好像有點衝突。想想看,如果《水滸傳》的一百零八條好漢通通被抹掉名字,《紅樓夢》的十二金釵變成「我們這群大觀園裡的正妹」,真的會有人想看嗎?《哈姆雷特》如果改成一群王室成員在台上鬱鬱寡歡念出"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觀眾應該只想丟酒瓶蓋要他們下台吧!

但所謂常態這種東西就是拿來推翻的。最近我讀的書和看的戲,恰巧都以「我們」作為敘事的主要人稱,而且兩種「我們」還詭異地非常成立,難道這個時代,群體已默默地超越個體成為創作者的寵兒了嗎?(林黛玉的紙片身形被淹沒在AK486中、林沖夜奔被其他107衝上梁山的好漢完全遮蔽)

首先是這本叫做《閣樓上的佛》的小說。美籍日裔作者大塚茱麗根據大量十九世紀末期日本女移工的歷史資料和田野調查,將記錄裡一個個平庸無奇的小人物揉成「我們」這個角色。全書的第一句話也真是夠驚人了:「在船上,除了幾個,我們都還沒開過苞。我們黑長髮扁平足個子矮小。我們有些還像小女孩只吃粥,有幾分羅圈腿,我們有些才十四歲都還沒長大呢。」

這個「我們」可是徹頭徹尾貫穿全書的。一群踏上異國和僅看過相片的日本男人成婚的女人們,沒有一個有名字,沒有一個被獨立出來,說出她有始有終的人生故事。她們結婚,她們辛勤工作,她們生下一堆孩子或者流掉孩子,她們逃跑或病死,讀這本書就像觀看一個群體的共同身世,就算死生有命、人各有志,可一個人的小確幸牽連著另一個人的悲慘世界,我們的上一句還是喜劇,下一句卻迎向不可逆轉的恐怖結局–大概很難有哪個單獨角色能比《閣樓上的佛》中的「我們」有更為離奇的人生吧!

另一組「我們」比較貼近我們這代人,也比較好理解。《游泳池(沒水)》是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舞台劇,英國劇作家Mark Ravenhill所寫的這個當代劇本,既沒規定角色,連演員人數都沒限制,就是一、大、長、串由「我們」所說的獨白。「我們」是一群搞藝術的人,大概都過了「成名要趁早」的年紀,偏偏有一個本來在我們之中的「ㄊㄚ」成名了,有了名、得了利,還住進有游泳池的豪宅。我們又嫉妒又羨慕,我們覺得自己才是真正的藝術家,我們才配得上那個超大游泳池,應該是我們得到成功才對,怎麼會是那個毫不起眼、根本說不上有才華的「ㄊㄚ」?

台南人劇團的《游泳池(沒水)》用四位演員詮釋「我們」,把這個人稱獨特的故事說得頗為流暢,於是我才想起來,其實最早的希臘戲劇就有一群「我們」在台上啊!這群人被稱為「歌隊」,在演出中除了載歌載舞娛樂觀眾,還要跟主角(通常是神明或英雄)對話,解釋當時舞台效果演不出來的部份(比如有人挖掉自己雙眼或殺死小孩)⋯⋯總之是非常多功能的一群人。過去,觀眾習慣把焦點放在主角身上,而現在,劇作家要觀眾把目光轉向群眾。當觀眾vs. 群眾,台下的我們對應台上的我們,我忍不住跳出戲外,想著同樣是我們,為何才剛看完的《閣樓裡的佛》,雖然寫得詩意好看,卻比不上《游泳池》的「我們」更有說服力、更一氣呵成? 然後我想起來,那些偶爾我使用「我們」說話的時刻了。那些時刻,我們的談話中總存在一個不在場的人。「ㄊㄚ」不屬於我們。「ㄊㄚ」是我們批評的對象,說閒話的對象,吐槽或攻擊的最佳人選。

當我們共有一個敵人,我們就是最團結的。

所以誰還能小覷我們的力量呢?既可以抹消每個單獨個體的性格,還能一起對別人丟石頭。

喂,吳建中,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可不可以告訴我,後來你習慣說「我們」了嗎?你不說「我」而說「我們」的時候,還會臉紅並拗口嗎?

我希望你會,就像我也希望自己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