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性小劇場經營之迷思-以牯嶺街小劇場為例(中)

本文作者容淑華,發表於2007年11月22日表演藝術聯盟所辦「台灣劇場經營研討會」,經作者同意轉載於每周看戲俱樂部(欲轉載請洽原作者)。

市 府曾於2006年2月整修部分工程之後,則無疾而終,經常以「無預算編列」來回應。公部門對於歷史建物之態度是否只是一昧地要求經營團隊之權利義務,而忽 略自己對建物應負的責任,例如「小劇場」的管線已經老舊的不可考,應該整體檢查後更新;漏水問題,是否應該每年固定編列房屋修繕預算定期維護;這些都和消 防及建築管理的法規有關,是公部門屋主應負的實質責任。


歷史建物及其維護修繕
「小 劇場」建於日據時期,屋齡超過100歲,每年編列定期的房屋修繕費用應該是 一個很根本的動作,它不應該只是個想法,而是實際在編列年度預算時就應該做的動作。針對每個閒置空間公部門都應該針對各空間的建築物的屬性、年齡、狀況給 予最基本的安全無虞的保存和使用的計畫預算,建物空間的安全保存,才能進一步執行藝術創意活動,民眾參與,使得空間再度活化。
2005年6月「小劇場」經營團隊進駐之後,我們接到的牯嶺街小劇場是在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態,除了一樓劇場,其他空間都像是儲藏室的狀態,非常破敗的景觀。
針 對劇場公共設施與安全管理也提出一套維護計畫,例如與某相關專業公司簽訂合約,由該單位派人和「小劇場」工作人員進行演出設備及營建設備的維修。「小劇 場」也和相關科系的學校建教合作,委由專人帶領學生進行短期的演出設備與建築空間的維護與修理之工作,例如燈具清理、音響維護、地板與牆壁之整理繪漆等。 「小劇場」環境衛生方面,也找固定人員負責每日清除整棟小劇場的拉圾,以便維持建築物內、外的清潔與乾淨。
因為建築物的老舊,再加上變更為劇場藝 術的用途,因此劇場安全管理計畫就更為仔細和要求。2006年火速向中央單位文建會提出地方文化會館補助計畫之申請,很幸運地,文建會也給予經費補助,經 營團隊將「小劇場」進行部份建物的安檢與設備增購工作,例如增購辦公室電腦、攝影機、除濕機、重新配電工程;電話總機系統更新;增設一樓劇場專業投影設 備、冷氣更新、逃生指示燈、一樓道具出入口整修、一樓專業錄影設備及大廳影音播放設備等項目。
二樓簡易視聽室規劃與冷氣更新。三樓排練室專業投影設備、地板更新、增加軌道燈及配電工程;三樓排練室增設直立式鋼琴一台,敲擊樂器等共演出團體排練使用。設置館內指示牌及館外各樓層告示牌等。
「小劇場」工作人員會協助演出團體有明確的劇場安全概念,以及危機處理的程序。「小劇場」會安排相關劇場安全課程並鼓勵專職人員三與相關課程訓練,例如「火災消防注意事項」、「劇場安全與整體劇場環境概況」等課程。

以 上都是在進駐之後,陸續建置完成,若遇有建築設施整修與相關演出設備汰換之問題,再與市府文化局聯絡,以便進行相關整修工作之進行。市府曾於2006年2 月整修部分工程之後,則無疾而終,經常以「無預算編列」來回應。公部門對於歷史建物之態度是否只是一昧地要求經營團隊之權利義務,而忽略自己對建物應負的 責任,例如「小劇場」的管線已經老舊的不可考,應該整體檢查後更新;漏水問題,是否應該每年固定編列房屋修繕預算定期維護;這些都和消防及建築管理的法規 有關,是公部門屋主應負的實質責任。「小劇場」的經營團隊應盡使用管理之責,讓空間在「活」保存的狀態下,使得社會、文化、創意、生活可以具體在「小劇 場」內外連結。

三、非營利組織的經濟成本效益
「小劇場」場地可可提供之服務包括劇場演出、場地租用、排練場地租用、視覺藝術作品展覽、票務銷售端點之一等項目,根據小劇場每個月的檔期使用表顯示使用率達85%以上,觀眾調查表也顯示觀眾的參與率在80%以上。
「小 劇場」可使用空間:一樓劇場演出,一次容納觀眾70人;一樓大廳可做展覽場地,一次容納10人。二樓藝文廳,一次容納30人;二樓露台,一次20人;二樓 圖書奮?視聽室/會議室,一次30人。三樓排練場室,一次容納40人,有些團體也在此售票演出,約容納觀眾50人。曾經有人租一、二樓舉辦小型婚宴。「小 劇場」想鴻圖大展,很難,因為受限於空間的大小。

經營策略與財務管理
經營策略
一般社會大眾 對於小劇場的演出不見得清楚,不可諱言,前衛與實驗的藝術作品本來就是小眾文化。不過,找到「小劇場」的屬性及定位仍是當務之急,再讓社會大眾知到其存在 的意義,以便認同其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小劇場」透過兩個方向的工作計畫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經過「小劇場」委員會的討論,由內部建立共識,向外部尋求 資源,並付諸實踐,也就是每位委員都可身任製作人或策展人的角色。

一是自辦節目規劃,其中節目大致分為:1、國際匯演網 絡平台之建立:演出、工作坊、論壇;藉由不同型態的小劇場活動,結合國內外藝術家一起,特別是著重在亞洲藝術家的交流,刺激國內藝術家發表之機會,並強化 國際交流,提供國內、外藝術家相互呈現與合作的工作平台。因此,我們將依據各個參與演出團隊之專長與特色,同時規劃不同內容的工作坊,讓彼此經驗進行交 流。在每一次的藝術節都會訂定一創意主題,再依主題邀請創作者、學者、專家共聚一堂,發表觀點與論述,適時地提供反思的機會。2、國際第六種官能藝術節: 每年5-6月舉辦,至少為期2週,活動包括演出、工作坊、及座談。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代表著身體的復權,開發美學新領域,從身心障礙探討藝術觀點與另類實 踐美學,一種尊重生命體驗的狂歡節。3、國際行為藝術節:每年8月舉辦,至少為期2週,活動包括演出、工作坊、及座談。藉由Live Art的藝術形式,發現身體與空間、音樂、道具、裝置等有著綿密的關聯與關係,因此延伸發展出一種強調「觀念」的劇場風格,如Robert Wilson的「意向劇場」、Pina Bausch的「舞蹈劇場」等等,以「身體」為中心的表演,藉此豐富前衛劇場的美學探討。4、新潮藝術實驗室:每年8月期間舉辦,為期2週。對外公開邀集 青年藝術工作者,包括戲劇、音樂、舞、攝影、多媒體、裝置等跨類藝術作品,在同一主題之下,在同一時間內,不同空間,同時展現。提供呈現作品實驗性、前衛 性、創意性的機會,在相互觀摩的時空中觸發合作的可能。

二是行銷小劇場文化之計畫。小劇場文化真是小眾的小眾,根本無 法用「商品」來形容,但是,處在一個處處講行銷的消費社會,「小劇場」僅僅做到,除了藝文人士之外,再讓多一些人知道牯嶺街小劇場在哪裡,在做什麼,可以 做什麼,能夠做什麼。所以,「小劇場」建置中、英文系統的「牯嶺街小劇場」網站及網路電子報;請專人設計與建置一個獨立系統的中、英文小劇場網站,並提供 牯嶺街小劇場各項演出與活動訊息,同時設置小劇場電子報,進行網路連結,與國內、外相關小劇場網站連線,主動提供一個國際性的資訊交流平台。
發行「小劇場文化報」;2006年開始發行4張全開之「小劇場文化報」,由經營團隊之委員擔任主編之工作,並邀請國內劇場或藝文界朋友寫劇評或介紹國外演出趨勢,鼓勵並提供一個新創作之發表園地。
2007年10月發行出版【劇場手邊書】,第一期出版鴻鴻、于善祿、耿一偉的書籍。
外租業務; 一樓劇場及藝文展覽空間,二樓藝文廳、露台及視聽室及圖書室,三樓排練室,這些空間均可對外開放租借。以表演藝術為優先使用權,也開放給一般民眾租借使用。
「小劇場」演出影像資料庫;2005年7月進駐接管之後,凡是在此演出的紀錄,不論外租或自治都會保存。並提供一般民眾在視聽試觀賞。
與 社區互動是本經營團隊重要課題之一,2005年11月26-27日,牯嶺街封街大活動十分成央C2006年5月與11月,2007年5月三度辦理封街活 動,主要由中正區龍福里社區發展協會辦理,會同牯嶺街小劇場、南海藝廊、南門口文化協會共同主辦。小劇場主要為街頭藝人招募,演出團體等兼顧娛樂性、知識 性、教育性。確實達到與民同樂的效果,並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與南海藝廊達成串聯。

以上「小劇場」所作所為都敵不過資本 商業打著文化創意產業的旗幟,為社會大眾編織著「簡單生活」的美夢,主流的表演藝術文化被市場商業化之後,講求利潤成本,票房導向,產生了一種屬於中產社 會所需要的藝術娛樂,更絕妙的是政府也推波助瀾地喊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整體社會和國家都盯著光鮮亮麗的立即成效,在如此的狀態之下,講求獨特脫眾的小 劇場還能做什麼?現實和理想同時烙印在「小劇場」的經營過程,這樣糾結的重擔的確讓「小劇場」經營團隊焦慮著。

待續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