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迴 洄 回

文:阿健

書名:《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1912-1925)
作者:竹中信子
書篇:<大正初期的台灣藝能界>

從大正三(1914)年十月二十九日起,近代劇團協會開始在朝日座(演劇電影兩用的戲院)進行台北公演,演出曲目包括蘇德曼的《憂愁夫人》、羅斯丹的喜劇《遺言》、《復活》、《熊》等。

…..觀眾以婦女居多,幾乎場場爆滿。南部的巡迴公演也大受歡迎。….

…..有表演團體因為工作來台後,便以台灣為發展基地定居下來。「熊本女歌舞伎」便是其中之ㄧ。….

南都邦彥領導的日本歌劇協會一行三十多人在榮座開演。演出曲目有翻譯劇《二人軍曹》、喜歌劇《二夫婦》、社會劇《結婚宵》、歌劇《如血般的山茶花》、喜劇《良人》等。….平松少女團也加入演出,票價有一圓、七十錢、五十錢及二十五錢不等。

…..另一方面,台灣的演出活動中有位出身滿洲的名演員馬長登,接受桃園地方名家的招聘,從上海來台….敎授良家女子藝能,並安排她們在台北演出….辦了「永樂社」。

當時的男孩子若長期熱中藝能,會遭取笑,所以大正四年夏天招集了十四、十五名女性,展開兩個月特訓,不久後讓她們試演五齣戲碼,才接受各地的邀約。

台灣劇的演出原本就不是靠門票收入,而是有力人士或團體的捐款。不過,大手筆從上海請來一流劇團時,還是要收取門票。

永樂社特等的門票要價一圓,三等座位也要二十錢。這對本島人而言算是高消費,但每晚演出都盛況空前。

敎授少女藝能直到上台演出的水準,在內地通常要花上數年,但永樂社的少女只花了兩年就有不錯的成績….表情和歌唱讓觀眾感動不已,而且使用的語言還不是台語,而是北京官話。….

…..我的母親曾說,她小時候經常看見許多台灣年輕男性整晚拉著胡琴散步。不由得讓人想像在皎潔的月光下極為優雅的光景,這是台灣社會的另一面。從中可以窺見本島人不粗野、有品味的美好德性,而台灣也是培育優秀演藝少女的土地。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