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天字戲劇團《隋唐演義》


作者:Tiffany

節目:2008保安宮歌仔戲匯演-全民尬歌仔戲
團體: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作品:隋唐演義
時間:2008年3月14日
地點:大龍峒保安宮外台

很慚愧啦!已經遲到十幾分鐘,現場又人山人海,尋不到一張椅子,只好先閃進紫微閣裏找,出來再趕快找縫隙把自己塞進去,so我看到的時候是武打戲的尾段了,但是到回朝奏幼氶A我才開始進入狀況。前面沒看到的就沒法敘述了,從看到的開始寫嚕~

以下夾敘夾議。(若有討論人物,我講的都是文本的人物設定喔!不是演員本人喔)

******

回朝後,二皇子李世民與心腹將領紛紛受到唐皇封賞,建成太子與三皇子元吉看在眼裏,妒在心裏…

這種人很難相處,幼稚、不成熟,就算是親兄弟也這麼愛計較,更何況跟沒有血緣關係的別人?!

陷於怨妒的人只嫉恨別人為什麼有這種好處、受這樣的讚揚,卻沒想到別人是為他在打天下、保天下,讓他安心當個儲君。而且他並不是不知道別人真的有才華、有實力、有努力的事實,但他卻要憎厭別人的才華、實力、努力,以取代憎厭自己的沒才華、沒實力、不努力。

也就是說,他在討厭別人的好的同時,反映了他對自己的憎厭程度。但他又受不了討厭自己、怨恨自己的自責痛苦,於是他轉而將這種怨恨投射到外面,責備別人比責備自己輕鬆的多,誰沒有些缺點呢?他於是這麼想、這麼做,拚命糾舉,甚至製造對方不夠完美的部份,好安慰自己說:「嗤~他也沒什麼嘛,他也沒多好嘛,他其實很爛的,只是別人都沒發現,我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

當他一路這麼想、這麼做的時候,力氣和能量會全耗費在怨妒別人、阻礙別人、糾察別人身上,then自己就更加退步了,品德和能力距離別人就更遙遠了。所以我說,嫉妒者是弱者,愈嫉妒會愈趨於弱勢,因為他不想加強自己,他只想打擊別人。

建成太子和元吉與父皇唐高祖的年輕妃子勾搭成姦,被李世民無意中撞見,李世民雖然氣惱兄弟的不倫,但為顧及兄弟的性命,又欲撥亂反正,思來想去,最後決定做到“提醒二人,讓他們知道已東窗事發,以為警惕”,而把父皇賜的玉帶掛在妃子的寢宮外,然後離去。

誰知這一打草驚蛇,蛇不但不溜,反而回頭反噬李世民。

這就是“溝通”的失誤。

我們現代重視“溝通”的觀念,但真的實行起來,卻多半是“溝而不通”的反效果。因為大家只用自己瞭解的模式去溝通,沒有採用對方瞭解的模式進行溝通。

好比說,我們知道要用英語跟英國人說話,用俄語跟俄國人說話,用西班牙語跟西班牙人說話…。但我們不會用西班牙語跟英國人說話,用俄語跟西班牙人說話……,因為這樣他會不瞭我們在說啥。當雙方語言不同時,我們都會注意“對方有沒有聽懂”這個重點。

But我們在跟同一國、同一語言的人說話時,就常常會疏忽掉這個重點,往往採用對方不瞭或易誤解的方式去暗示或明言於他,誤會百生也就難怪了,若又不平心靜氣的好好解釋,結下樑子也就難怪了。

比方說某甲常把“賤”字當日常慣用語,覺得這句話沒什麼,但某乙把“賤”字視為罵人語的最高等級,so當某甲說某乙「你真賤」時,某甲可能根本只是一種無心的笑罵,甚至類似於「你很討厭耶~」的撒嬌,但某乙感受到的卻是極侮蔑的辱罵…,這兩人若沒因此吵上一架,也會為此生起悶氣。

在沙場上驍勇善戰的李世民就是不愔於這種溝通之道。

李世民認為他把天子玉帶掛在寢宮外,只是一種善意的提醒,他預估他會得到兄弟們日後言行謹慎的效果。

但建成太子和元吉看在眼裏,卻覺得是一種惡意的威脅,不但沒感受到兄弟迴護、提醒的一番苦心,也沒打算要痛改前非,反而扭轉是非,先一步轉嫁過錯於李世民。如果李世民是明說,就算對方不改,至少應能免除飛來橫禍。

建成太子和元吉的誣陷行為跟之前的怨妒是基於同一種心理──責人比責己輕鬆,而且這回他們承擔不起責己的後果(自知犯下殺身之罪,所以超心虛又超恐懼李世民會去爆料)。

李世民受到誣陷入獄,命在旦夕,除了早就回鄉探親的羅成,其他心腹將領都為了保李世民而卸官辭職,包括一名被唐高祖極看重、極感念的救命恩人。

接下來這一段我知道劇情,卻不懂為什麼要如此:唐高祖在太廟上香,十分痛心恩人竟辭官離去,獨白時連插三炷香。這三炷香逐一化為氣箭三道,追刺辭官回鄉的恩人,使恩人幾乎命喪黃泉。

顯然唐高祖並不知他的意念會化為奪魂氣箭,他的獨白只說內心有不能留下恩人報恩的虧欠感……所以他沒說出口的是殺意嚒?!為何對恩人有此殺意?還重到了能以意念殺人?這一段是要顯示帝王不同於凡人的能力?或是說帝王不能有做不到的事,既然不能報恩,讓恩人對自己失望而辭官離去,是自己的恥辱(代表自己是昏君),那恩人最好是自己死掉,我就沒有這個恥辱的過失了?!……這件事後來只到這裏為止,沒有下文。(我很想知道這一段是想表達什麼?若誰有什麼想法,請來指教我,謝謝)

建成太子早就擔憂戰戊C炳的李世民有一天會奪走自己的王位,如今李世民又知自己犯下欺君死罪(與父皇的妃子有染),就更加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見父皇盛怒過後,遲遲無法對親生子痛下殺手,自己入牢去探視李世民,伺機刺殺又失敗。只得趁戰禍起賊心,假做好人,主動要父皇讓李世民戴罪立央A任李世民為前鋒,以借刀殺人,同時又顧全自己的名聲(不想留下手足相殘的惡名)。

沒有心腹兵將隨身,前鋒李世民被敵軍俘虜了,但李世民身為皇子,有人質的價值,建成太子再度失策,遲遲等不到李世民的死訊,只等來對方的威脅。為了“愛護手足”的假面具,建成太子心不甘情不願的答應讓回朝的羅成去營救李世民。

李世民舊屬羅成勝仗回營,建成太子卻以城沒破、李世民沒回來為由,藉故重打他八十大板,打得他傷痕累累、皮開肉綻,然後不給一兵一卒的再派他隻身前往(派他去送死),想卸掉李世民最後一隻臂膀。

羅成竟一人穿梭於敵陣間,為李世民擋住劍林箭雨,單槍匹馬救出李世民,英勇的捨身取義。

整齣劇到此我覺得並沒有劇終,因為主事件(建成太子陷害李世民)還沒有解決。至於諸人物中有結局的只有羅成,but羅成在中間幾場重要轉折時,都沒有參與劇情(不過也是因為中間有離場,才伏下他出面救主的機會),就比率而言,與其他要角相較仍只算大致平均。

至於主角,乍看之下像是李世民,但李世民在中後段都沒有什麼重要性演出,全劇分成幾大塊:由李世民、建成太子、唐高祖、羅成各自擁有發揮的專場。

《五女拜壽》也有類似結構,每折的主角不同,是不同人物但同一立場(都是為人子女)針對同一事件的反應,所以得到了對比的效果。《隋唐演義》雖在同一事件演進,但卻是徹頭徹尾的不同人物(立場相異),所以沒有比較結果,固有各自發揮的空間,卻沒有貫串的主角人物。

所謂主角,再次提醒,是以某角色的心念為最大部份的主導。

因此,本劇就結構而言,其實是長篇裏擷取出一個篇章,still未完待續。

******
明華園擅長用”氣口”(註)來詮釋“爽朗豪情的漢子”。就是講話不拖泥帶水,回答問題也不會猶豫了n秒才答,或話裏存在著令人疑惑的曖昧空間,而是中氣十足又爽快的明確回答,明華園這種性情中人的角色多半設定為武將。因為陽光,所以迷人。

註:氣口,就是國語的“口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