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看法《安蒂岡妮》

安蒂岡妮
作者:Tiffany
部落格:Tiffany夢遊仙境劇目:2008國際劇場藝術節/希臘悲劇《安蒂岡妮》
時間:2008年4月3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
演出:以色列哈比馬國家劇院&卡梅里劇院]

此劇的原始價值在於“敘事原型”和“形式原型”的創發。重演的幾處設計一新耳目,例如由數位西裝革履的士紳組成的歌隊、演員的歌喉、驚慄的場景…,但戲劇節奏和呈現方式若能考量當代思量,我想會更好。

也看《安蒂岡妮》
作者:coolmoon
部落格:我乃文字
時間:2008年4月6日]

從希臘古典敘事詩的美學:血腥暴力的直接裸露、衝突的視覺爆點、缺乏節制的灑狗血,都反而是一種強暴感官、令心靈麻木不仁、違反美的表現。它不能以當代通俗劇的標準去討論:把較具戲劇張力的部份都用說話pass過去,等於沒什麼畫面……云云。


作者:Tiffany
部落格:Tiffany夢遊仙境

戲劇本科生大概都唸過幾本希臘悲劇,希臘悲劇裏最有名的悲劇家族就是伊底帕斯那一家子了。我不知這些故事是戲劇家的杜撰?或改編自他們流傳的神話?反正從伊底帕斯開始,那家子的淒慘遭遇簡直到達一部怪譚的境界(我國國人定會強烈建議伊家最好陰宅陽宅的風水都請大師調整一下比較好那麼口憐呢)。

不過本劇重點不在伊底帕斯本人,而是他所生的兩子兩女。
他的兩個兒子原來約定好要輪流治理底比斯王國,結果一人治著治著治上了癮,迫使另一位叛變,兩人居然都戰死沙場,當場王位拱手讓給舅舅克里昂。

伊底帕斯剩下的兩個女兒雖然無法繼任王位,但仍有皇族公主的身份地位,而且其中的安蒂岡妮更是早就與舅舅克里昂的兒子定過親,克里昂登基王位看來局勢已成,卻沒想到還是出了問題──他才頒下第一道命令就被違抗。

照理說伊底帕斯那兩個兒子在義理上都有虧,一個是不守信諾,一個是叛國,但克里昂為了鞏固人民愛國守國的信念,只懲誡了叛國的那個,下令不准任何人為他收埋,而大大讚許不守信的那個,推崇他為國抗敵的英勇。(其實那兩隻都嘛共款,都只為自己,so才會一起死在沙場,死在自己的貪欲自私)

但對那兩姊妹而言,這兩兄弟都是自己兄弟,一個可以入土為安,另一個卻要曝屍荒野?她們怎能不心痛?違反人性之常的命令,使得安蒂岡妮違抗克里昂登基後的第一道命令,悄悄掩埋了她兄弟的屍骨,然後被證據確鑿的逮獲,引發一連串殉來殉去的悲劇。
***
有沒有看過戲曲《御匾》?
皇上因臣子做足表面功夫,所以誤將他認做賢臣而頒給奸臣一個表揚的御匾,但因王威不可挫折,所以揭發真相的小吏反而被犧牲掉、流放邊疆,大家寧可不要真相,也要保護御匾周到。那御匾就是王威的具體象徵,保護御匾ok就是硬矜一個皇上絕對不會錯的局面出來。

好吧沒看過《御匾》沒關係,有看過《雍正王朝》嗎?
剛即位的雍正,也是因消息失真,誤賞了一名貪官為眾官模範。後來得知真相,為了保護王威,也只好裝作不知,但不想讓奸貪之人繼續得逞,所以派人暗殺貪官,了結這撇錯筆。

再英明卓越的君王,也難免會有突槌的時候,而且就算不是他的錯,是輔佐的人員或消息有誤,大家還是會把突槌的帳記在他任上。除了儘量小心不要突槌以外,若突了槌,應該怎麼做才妥當呢?

先來問為什麼克里昂不能改變他的命令?

因為那是登基後第一道命令。

帝王初登基,民心還不穩,so登基後第一道命令最重要。它最具宣示意義,代表本王有這個地位和權力下這道命令。

因此,第一道命令的被絕對執行,就是樹立王威、王信的重要肯定。

商鞅立木,就是為了樹立威信,讓人民知道他“令出必行,禁出必止”。

所以第一道命令一定要下的很小心,一定要再三確認沒有錯的可能性。
若是第一道命令就被彈回來更正,就會傷到人民對他領導能力的信心。

其實追究克里昂下的命令,內容是懲治叛國者,於法絕對是ok的。
但他忽略了兩位公主的親情天性,在命令裏附加了罰則,並要為此治公主死罪,這就傷到人倫,公主有罪也罪不致死。在那個時代,法律根本是“王說了算”,他說有這條就有這條,他說沒這條就沒這條,執行與否都是由他說了算,何傷王威之有?可是克里昂偏偏做錯了,他選擇把有疑問的命令執行到底,反而傷到人民對他的信任度。

想當初,伊底帕斯曾拯救過底比斯王國的危機,所以才獲得王位,等於全民對伊底帕斯的恩德是很感念的。然後伊底帕斯家的悲劇又不是出自伊底帕斯的本意,所以全民對他家又是很同情的。伊底帕斯不在了,全民對伊底帕斯的感恩和同情就會傾注到他的兒女身上。

安蒂岡妮觸法,無人因此受害,且是基於人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親情,so如果克里昂以倫理的出發點赦免安蒂岡妮,從輕量刑,則不但不會傷到他的王威,反而會樹立王慈。尤其在“人治”的遠古時代,軍民既已全數效忠,克里昂寬恕或薄懲安蒂岡妮其實無損王威。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信賴的基礎。
但「有問題就要適時調整或更正」也是信賴的基礎。

到底要怎麼判斷和拿捏那個準則?
天理(包括高標的義理和低標的法律)、人情、將心比心…都要儘量面面俱到。很難哪!…不過若不夠難就不是王者的功課了。

***
不曉得此劇的文本是完全遵照原著?或有另外改編?

若是此作想走“經典重現”的復古風,我就沒意見了。
若是有“賦予時代詮釋”的意圖的話,那就需要再多調整幾項。

展演團體看的出來很認真考量要以符合現代人眼光的角度去製作,但主要問題並不在“表演形式”上(服裝、舞台佈景、音樂、結合打擊樂的舞蹈和吟唱……),而是在“戲劇節奏”。所以他們有想到要調整的部份,都做的很好,但沒想到的部份,自然就可惜了。也或許他們有想過,又或許有什麼現實因素令他們不能去動這部份,這也是有可能的,比方說要維持最大的原貌之類的…

因為時代變遷,那時的戲劇巨著擺到現代來看就會覺得節奏過慢,並且調性太沈(好像下樓梯一樣一路下到底,沒有起伏),尤其是“把較具戲劇張力的部份都用說話pass過去”,等於沒什麼畫面(劇情不是用演出來,而是用講出來的),又是悲沈的故事,使得觀感趨向僵澀冷硬。

例如“安蒂岡妮趁著夜色和風沙的掩蔽,悄悄越過重兵包圍,把兄弟的屍骨收埋…”這一段若能演出來不是好看的很嗎?這就是主角的主戲呀,這裏會帶到她的英勇機伶和她的悲傷,她一定可以好好詠嘆一番吧?!但這些精采的重要主戲,卻是由一個人的嘴裏講出來,那戲就會平掉,多可惜,全部都在議論而已(就像我們現在在討論八卦那樣)。即使要忠於原著(要由一人的嘴裏說出這段劇情),照樣可以用劇中劇的演出方式,去旁白主角的主戲。

此劇的原始價值在於“敘事原型”和“形式原型”的創發。重演的幾處設計一新耳目,例如由數位西裝革履的士紳組成的歌隊、演員的歌喉、驚慄的場景…,但戲劇節奏和呈現方式若能考量當代思量,我想會更好。

—————————————————————–

也看《安蒂岡妮》
作者:coolmoon
部落格:我乃文字

我算是Tiffany夢遊仙境的劇評迷,她對戲曲和劇場的熱情,寫評的生動有趣,都是我很欣賞的。但對以色列哈比馬國家劇院&卡梅里劇院合作的《安蒂岡妮》,我有不同意見。

念戲劇的人無不知《安蒂岡妮》這個劇本。二十六個世紀還連演之不輟,遠如德國表現主義 Walter Hasenclever在1917年同名劇作)的改編,近的也有2001年台南人劇團台語史詩版 的,還有去年北藝大楊景翔導演的媒體治國版。這次以色列導演Hanan Snir詮釋的希伯來語言版,是我目前為止感覺最深刻的一齣。

既然改用希伯來語,既然是五位老先生組成的歌隊,既然他們穿著約略20世紀款式的西裝、大衣,這齣戲就沒有「是否完全遵照原著」的問題,必然有所加工。但本戲的精神相當忠實於原著,以節制和精煉的手法,讓人看到這齣古老劇作的精髓。

所謂忠實,是沒有硬添加原作沒有的論述和類比。所謂忠實,是形式和內容都不特別彰顯「當代化」,而強調其普世性。所謂忠實,是忠實於原著的美學精神,並加以發揚。

改編不是不好,過與不及,極難拿捏。而這齣戲我認為是恰到好處。

古希臘戲劇原設計於兩、三萬人的露天劇場演出,沒有人工燈光、沒有大螢幕、沒有換景,主要訴諸聽覺、劇情的張力、歌隊的穿插三項。思尼爾(Hanan Snir)版的《安蒂岡妮》就在這三項上下功夫,令其特別突出,便自然提領出本劇的原味魅力,呈現希臘悲劇簡單深刻的美感;起手不凡。

以古典敘事詩的美學,當代習以為常的表現法如:血腥暴力的直接裸露、衝突視覺的爆點;都是不合宜的。它不能以當代通俗劇的標準去討論:把較具戲劇張力的部份都用說話pass過去,等於沒什麼畫面……云云。藝術史比對過希臘藝術與羅馬藝術,咸認為羅馬人感官麻木、心靈殘暴,嗜好強烈的刺激,俱反映在其藝術美學上。我想希臘劇作家不是不懂得灑狗血,試看安蒂岡妮的劇情:哥哥與母親亂倫,生下兄妹四人;父親兼哥哥刺瞎雙眼放逐自己,王位虛懸;兩兄爭奪繼位,殘殺雙亡;大妹替兄埋屍,遭繼位的舅父處死;小妹求情不成,也不想獨活了;而表哥兼未婚夫以死相殉,舅媽亦憤而自殺……;這些劇情簡直太勁爆了!比現代劇毫不遜色。但劇作家處理的時候,特別留意挑激起觀眾的是情感還是情緒?前者是美的受器,後者則不是。這就是古典節制的美學觀。

欣賞戲劇時宜放開心靈,理解、尊重並享受不同的美感經驗。就像你聽中國傳統戲曲,你不能說它開門假、它騎馬假、它的劇情走得太慢……。

另外一方面,這齣《安蒂岡妮》絕非考古的戲劇化石展示。也許是對「詮釋」的麻木,我在看這齣戲以前,原也預備驚奇多過感動的。無論現代無政府主義、女性主義、馬基維利主義、文化主義,在各種理論「詮釋」下,這部名劇裡面所有人物都其象徵,而象徵符號是旨在令人開智,而不在叫人心衝動。但觀此劇所有的象徵、符號、理論,全部退位,感受至深的只有人性,穿越時空活生生躍於舞台前:從國王到兵卒,從母親到兒子,從年輕的戀人到元老耆宿,他們的思考與情感,又與今人何異?

固然,以希伯來語詮釋古希臘詩劇,聽起來古雅合諧,但我對希伯來文化畢竟缺乏瞭解,美則美矣,說悸動則過實。重重打擊我的還是亙古不移的人性:人性的堅持和自負,和堅持自負的悲哀–不知人類要殺伐多久,才能理解那麼一點兒淺薄的道理,而即使理解恐怕也無法逃避這樣的人性限囿–沒有人擁有真理。

—————————————————————-
回應討論串

Tiffany 張貼日期: 2008/4/9 16:14 更新日期: 2008/4/9 16:14
回覆: 兩種看法《安蒂岡妮》
親愛的coolmoon,因貴評論對我稍有誤解,迫使我不得不回應,尤其貴文筆也是本人嗜品,所以本人非重申我寫評論的原則不可,敬請忍耐,呵呵~

我的評論原則是:
1.標的只有兩枚,即“本人”與“作品”。之間沒有任何其他別人。
2.行徑只有兩種,“我發射給作品”和“作品發射給我”。
3.凡是涉及題外的(不論是對照組或相似組),都會指明是啥領域、啥作品、啥團體或啥個體…。

白話就是說:我只評論作品,不評論別人的評論。

我的評論是我對作品的主觀見解。
妳的評論是妳對作品的主觀見解。

再加一句:
我的評論是我對作品的主觀見解,沒有對他人主觀見解的主觀見解。
因此我覺得妳的評論是妳對作品的主觀見解,不應有對我主觀見解的主觀見解。

但因貴評論出現了對我主觀見解的主觀見解,若是其中沒有誤解,那我其實也不很介意,但因顯有誤解,所以我不澄清就顯得並不重視妳,可是澄清太過,又怕妳誤會這是一種攻擊。幸好想起妳是豪邁的獅子座,應不會介意這種芝麻綠豆的小節。

【澄清一】

妳云:「…戲的精神相當忠實於原著,以節制和精煉的手法,讓人看到這齣古老劇作的精髓。」

跟我云:「不曉得此劇的文本是完全遵照原著?或有另外改編?若是此作想走“經典重現”的復古風,我就沒意見了。若是有“賦予時代詮釋”的意圖的話,那就需要再多調整幾項。」

妳所云和我所云,是一樣的意思。

忠實,當然不是外表(舞台、服裝、燈光…),而是心(也就是精神,也就是我所謂文本)。所以那個「忠」字才會是「中」+「心」。

so我所謂文本不曉得是否完全遵照原著,自然是指“原著精神”。
and我在文章裏即已先標明:若它遵照原著,則沒意見;若有意見,全數都是針對“有時代詮釋意圖的改編”。

【澄清二】

妳云:「欣賞戲劇時宜放開心靈,理解、尊重並享受不同的美感經驗。就像你聽中國傳統戲曲,你不能說它開門假、它騎馬假、它的劇情走得太慢……。」

老實說,我聽中國傳統戲曲,如果它確實劇情太慢,我照樣點明建議調整(可參照過往諸文)。我對待每一個作品都是一樣的心情,也就是Tiffany的心情。不管古今中外的作品,通通是同一個心情。

又,我們該以什麼眼光去看作品?我們可不可以用什麼方式去調整作品?
這種東東全是自由心證,全屬個人主觀。

我建議歸建議,人家不一定要採用。同樣的,我的讚美或批評,人家也不一定要全數認列。創作者他自己也有他創作者的主觀,我身為觀眾,特別是雞婆的觀眾,只是忠實回饋意見和心情,如此而已。

我從不介意主觀感想與誰同,或與誰異。
偶然與誰同,則有一種心思相通的愉悅默契;
偶然與誰異,則有一種互相開拓見解的欣喜。

但是“感受”這種東西,我很講究要“直觀美感”。
直觀美感在進行時,不因過往知識牽絆。
直觀美感在進行後,即使有移轉,但不因外界而否定掉自己第一個感覺和印象,因為那最真。

所以我很欣賞妳的見解之餘,不會因此變更我直觀後的第一個淺見。

【澄清三】

所謂“通俗藝術”和“不俗藝術”,走到今天,漸漸偏向於“瞭不瞭”之別。

京戲和這枚《安蒂岡妮》,在當年都是最受歡迎,也就是通俗的大眾藝術。

到了今天,因為可以用直觀美感去瞭解的人變少(換句話說就是:要瞭解必需經過額外的學習),所以它們變成“不俗藝術”。因為這樣,我們就不敢說它了嗎?

藝術最終是想擁抱大眾,甚至引領大眾,並沒有藝術想要摒棄大眾的,那麼為何標高“不俗”的地位,而嫌棄“通俗”是俗呢?

又,通俗藝術,可以去蕪存菁的挑毛病;不俗藝術,就不行了嗎?

高貴應以“無瑕”養就,不是以“不瞭”造成。

我們真心愛它,就要讚美它的好,但幫忙挑出可以再進步的地方。這不就是我們評論的意義嗎?

《安蒂岡妮》在當年可能是完美無瑕的作品,時至今日,戲劇藝術必有進展和演變的今日,它可能就出現了待調整的瑕疵,這是因為戲劇藝術進化了。也可能這待調整的瑕疵是非戰之罪,只是一些時代節奏的問題。

藝術評論裏,有的只歌功頌德;也有只嚴詞批評,完全用挑剔心態去看藝術,以嫌棄別人來虛擬自己的品味。

我的評論會要求自己儘可能走在中庸,有功德會歌頌,有問題會建議;培養並講究自己的直觀美感;有百分之八十九的重心放在文本;評論目標只針對作品,不對別人的主觀評論有所評論。

如妳所言,真理不為誰擁有。
其實真理一直都在那裡,是人自己變來變去。
建議請針對作品發表主觀評論,勿對個人評論發表評論,這是互為尊重。

Tiffany
——————————————–
路人甲 張貼日期: 2008/4/10 14:28 更新日期: 2008/4/10 14:28
回覆: 回覆: 兩種看法《安蒂岡妮》
她不是獅子座喔,六姊才是。
印象中好像是水瓶還什麼的(忘了,逃~
——————————————–
薛西 張貼日期: 2008/4/10 20:31 更新日期: 2008/4/10 20:31
註冊日: 2006/7/25
回覆: 兩種看法《安蒂岡妮》
其實扣掉不具名那位的其他兩位,
都是我的偶像(好爛的開頭~~)。

我倒覺得,也有一種評論是所謂「評論的評論」,
評論的現身總帶有某種的對立性,
只是看他對力於作品或者對立於對作品的評論,
並無不可。
而後者,往往是一種論辯的開始。
可以走向好,也可以走向不好。
好的話,就會帶進一種激情與澄明並存的過程,
只是我們比較不習慣這樣,因為誰都討厭誤會即被誤會。

一篇文章有它篇幅的制限,
有評論者個人語言意義與風格的差異性,
卻是剛好透過這樣的交互的「評論的評論」,
讓雙方更了解彼此。

就像閱讀一樣,
越往閱讀的深度走,
我們便不可能只停留於個別作品的思考,
而是進入分析、比較的過程,
從細碎的個體走向龐巨的整體。

(哎呀,忽然忘詞了……)

總之,兩位都是我的偶像啦(好爛的結尾,雖然有始有終……)
——————————————————
路人甲 張貼日期: 2008/4/15 3:12 更新日期: 2008/4/15 3:12
回覆: 兩種看法《安蒂岡妮》
呵~一個表演何只兩種看法,n種都有了,它們就跟每個人一樣,都有存在的理由,只要沒有任何故意的惡意,就應被尊重。

為了保持原始的純淨,我在開筆前會連別人的評論都先避開,寫完再行觀賞別人的觀點。

但由於coolmoon原文的發想點起於我的評論,所以觀感上就會覺得針對性很強,因此才建議請直接抒發對作品的觀點。

我是覺得薛西所言那種理性的相互論辯確實是有,但最普遍的實情是許多原來感情不錯的,也自翊夠理性的人,偶然有人出現一個失誤,大家就帶氣摃上了,然後又有好事份子多嘴搗蛋,最後就鬧到不相往來的地步。畢竟那個分寸確實很難拿捏,彼此又都屬主觀很強的個性,基於惜緣的緣故,我寧可認拙,也不願那樣。

Tiffany

發表迴響